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总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钤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及有液),次颅为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髅前为顶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则无此骨),髅后为脑骨者一(有势微有髓),脑左为枕骨者一(有势无液),脑右为就骨者一(有势无液),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下为肺系之本),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下属脊窳有髓),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上复合于髅骨有势无髓),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髅前为囟骨者一(无势无液),囟下为服委骨者一(俚人讹为伏犀骨是也无髓势),服委之下为俊骨者一(附下即眉字之分也无髓势),眉上左为天贤骨者一(无势无髓下同),眉上之右为天贵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左睛之上为智宫骨者一(无髓无势),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无髓势两睛之下中则为鼻),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无髓无势),梁之左为颧骨者一(无势无髓),梁之右为 骨者一(有势无髓),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无髓势其颧 之后即耳之分也),左耳为司正骨者一(无髓无势),右耳为纳邪骨者一(无髓无势),正邪之后为完骨者左右共二(无势无液),正邪之上附内为嚏骨者一(无势少液)。嚏后之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有势少液)。嚏上为 骨者一(无势多液),其KT 后连属为颔也。左颔为乘骨者一(有势多液),右颔为车骨者一(无势多液),乘车上下出齿牙三十六事(无髓势庸下则不满其数),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势)。
复次,钤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 ,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钤骨者二(多液),钤中为会厌骨者一(无髓势),钤中之下为咽骨者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咽下为喉骨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无髓),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无髓势),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无髓),谷下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无髓),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少液),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少液),顺下之左为洞骨者一(女人无此),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一(女人无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为 KT 骨者一(无髓俚人呼为鸠尾),KT直下为天枢骨者一(无髓),钤下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有势多液),左缺盆前之下为下厌骨者一(无髓),右缺盆前之下为分膳骨者一(无髓),厌膳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无髓),仓之下左右为 骨者共八(无液有势), 下之左为胸骨者一(男子此骨大则好勇), 下之右为荡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胸之下为乌骨者一(男女此骨满者鬓发早白),荡之下为臆骨者一(此骨高则使人多讹妄),钤中之后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次下为大动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 ),大动之端为归下骨者一(道家谓之尾闾),归下之后为篡骨者一(此骨能限精液),归下之前为 骨者一(此骨薄者多处贫下)。
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此下止分两手臂至十指之端众骨也),支其缺盆之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长则至贤),前支缺盆为飞动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则病痱缓),次飞动之左为龙 骨者一(有势多髓多液),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有势多髓液),龙 之下为龙本骨者一(有势多髓),虎冲之下为虎端骨者一(有势多髓),本端之下为腕也,龙本之上内为进贤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则为名臣),虎端之上内为及爵骨者一(女人此骨高则为命妇),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有势多液),次上力为驻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驻骨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搦为助势骨者左右共十(左助外为爪右助外为甲),爪甲之下各有衬骨者左右共十(无势有液)。
复次, KT 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以五十一字关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两乳下分左右至两足心,众骨所会处也, KT 之下为心蔽骨者一(无髓), KT 之左为胁骨者
上下共十二(居小肠之分也),左胁之端各有胁隐骨者分次亦十二(无髓),胁骨之下为季胁骨者共二(多液),季胁之端为季隐骨者共二(无髓), KT 之右为肋骨者上下共十二(处大肠之分也),肋骨之下为 肋骨者共二(各无隐骨唯兽有之),右肋之端为肋隐骨者共十二(无髓),骨之前为大横骨者一(有势少髓),横骨之前为白环骨者共二(有势有液),白环之前为内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内辅之后为骸关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骸关之下为楗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楗骨之下为髀枢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髓),髀枢下端为膝盖骨者左右共二(无势多液),膝盖左右各有侠升骨者共二(有势多液),髀枢之下为 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髓), 骨之外为外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 骨之下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有势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势多液),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少液),下力之前各有释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势有液),释欹之前各有起仆骨者左右共十(有势),起仆之前各有平助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平助之前各有衬甲骨者左右共十(无势少液),释欹两傍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有液女人无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灵,其女人则无顶威左洞右棚及初步等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骨,或隐或衬,或无髓势,余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诸筋,以会诸脉,溪谷相需,而成身形,谓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复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KT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K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脉之在人身也,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凡欲用针须明骨空所在及机关之节机关者。内经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 上为关,头横骨为枕,是也,骨空者,内经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风府穴也),一在 基下(下颐是也),一在项后中复骨下(喑门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脑户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长强穴也),数髓空在面挟鼻(颧 穴也),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大迎穴也),两 骨空在 中之阳(近肩传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通间穴也),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承楗也),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犊鼻穴也),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经阙穴名),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八 穴也),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空,是也。凡病属巨阳少阴之经与冲脉任脉督脉之分者,病本于骨,各随其要而灸刺之,故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恶寒,汗出身重,头痛或颈项痛者,治在风府,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横骨间(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阳关穴也),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 ,大风汗出则灸之,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卵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三脉生病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天突穴也),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挟颐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大杼也),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三里穴也),若别治巨阳少阴荥(通谷及然谷穴),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络,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

- 骨空穴法《圣济总录》
- 骨空篇《古今医统大全》
- 骨空穴法《普济方·针灸》
- 骨空论篇《疡医大全》
- 骨枯肉陷真脏脉见者死《类经》
- 骨空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骨枯髓减《中医词典》
- 骨空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 骨连接《人体解剖学》
- 骨空论《素问悬解》
- 骨髎《中医词典》
- 骨空论《针灸大成》
- 骨瘤《中医名词词典》
- 骨空《类经》
- 骨瘤《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骨空《中医词典》
- 骨瘤《中医词典》
- 骨空《黄帝内经太素》
- 骨瘤《中医外科学》
- 骨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骨瘤秘方《华佗神方》
- 骨厥《中医词典》
- 骨蝼疽《医宗金鉴》
- 骨绝《中医词典》
- 骨蝼疽《外科心法要诀》
- 骨巨细胞瘤《骨科学》
- 骨蝼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骨疽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骨瘘疽《中医词典》
- 骨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骨翏、疽、肩风毒《医宗金鉴》
《圣济总录》
- 宋·徽宗
- 《政和圣济总录》序
- 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序
- 卷第一·运气
- 甲子岁图
- 乙丑岁图
- 丙寅岁图
- 丁卯岁图
- 戊辰岁图
- 己巳岁图
- 庚午岁图
- 辛未岁图
- 壬申岁图
- 癸酉岁图
- 甲戌岁图
- 乙亥岁图
- 丙子岁图
- 丁丑岁图
- 戊寅岁图
- 己卯岁图
- 庚辰岁图
- 辛巳岁图
- 壬午岁图
- 癸未岁图
- 甲申岁图
- 乙酉岁图
- 丙戌岁图
- 丁亥岁图
- 戊子岁图
- 己丑岁图
- 庚寅岁图
- 辛卯岁图
- 壬辰岁图
- 癸巳岁图
- 卷第二·运气
- 甲午岁图
- 乙未岁图
- 丙申岁图
- 丁酉岁图
- 戊戌岁图
- 己亥岁图
- 庚子岁图
- 辛丑岁图
- 壬寅岁图
- 癸卯岁图
- 甲辰岁图
- 乙巳岁图
- 丙午岁图
- 丁未岁图
- 戊申岁图
- 己酉岁图
- 庚戌岁图
- 辛亥岁图
- 壬子岁图
- 癸丑岁图
- 甲寅岁图
- 乙卯岁图
- 丙辰岁图
- 丁巳岁图
- 戊午岁图
- 己未岁图
- 庚申岁图
- 辛酉岁图
- 壬戌岁图
- 癸亥岁图
- 卷第三·叙例
- 卷第四·治法
- 卷第五·诸风门
- 卷第六·诸风门
- 卷第七·诸风门
- 卷第八·诸风门
- 卷第九·诸风门
- 卷第十·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一·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二·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三·诸风门
- 卷第一十四·诸风门
- 卷第一十五·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六·诸风门
- 卷第一十七·诸风门
- 卷第一十八·诸风门
- 卷第一十九·诸痹门
- 卷第二十·诸痹门
- 卷第二十一·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二·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三·伤寒门
- 卷第二十四·伤寒门
- 卷第二十五·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六·伤寒门
- 卷第二十七·伤寒门
- 卷第二十八·伤寒门
- 卷第二十九·伤寒门
- 卷第三十·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一·伤寒门
- 卷第三十二·伤寒门
- 卷第三十三·伤寒门
- 卷第三十四·中门
- 卷第三十四·疟病门
- 卷第三十五·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六·疟病门
- 卷第三十七·疟病门
- 卷第三十八·霍乱门
- 卷第三十九·霍乱门
- 卷第四十·霍乱门
- 卷第四十一·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肝脏门
- 卷第四十二·胆门
- 卷第四十三·心脏门
- 卷第四十三·小肠门
- 卷第四十四·脾脏门
- 卷第四十五·脾脏门
- 卷第四十六·脾脏门
- 卷第四十七·胃门
- 卷第四十八·肺脏门
- 卷第四十九·肺脏门
- 卷第五十·肺脏门
- 卷第五十·大肠门
- 卷第五十一·肾脏门
- 卷第五十二·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肾脏门
- 卷第五十三·膀胱门
- 卷第五十四·三焦门
- 卷第五十五·心痛门
- 卷第五十六·心痛门
- 卷第五十七·心腹门
- 卷第五十八·消渴门
- 卷第五十九·消渴门
- 卷第六十·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黄胆门
- 卷第六十一·胸痹门
- 卷第六十二·膈气门
- 卷第六十三·呕吐门
- 卷第六十三·痰饮门
- 卷第六十四·痰饮门
- 卷第六十五·咳嗽门
- 卷第六十六·咳嗽门
- 卷第六十七·诸气门
- 卷第六十八·吐血门
- 卷第六十九·吐血门
- 卷第七十·鼻衄门
- 卷第七十一·积聚门
- 卷第七十二·积聚门
- 卷第七十三·积聚门
- 卷第七十四·泄痢门
- 卷第七十五·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六·泄痢门
- 卷第七十七·泄痢门
- 卷第七十八·泄痢门
- 卷第七十九·水肿门
- 卷第八十·水肿门
- 卷第八十一·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二·脚气门
- 卷第八十三·脚气门
- 卷第八十四·脚气门
- 卷第八十五·腰痛门
- 卷第八十六·虚劳门
- 卷第八十七·虚劳门
- 卷第八十八·虚劳门
- 卷第八十九·虚劳门
- 卷第九十·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一·虚劳门
- 卷第九十二·虚劳门
- 卷第九十三·骨蒸传尸门
- 卷第九十四·诸疝门
- 卷第九十四·阴疝门
- 卷第九十五·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六·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七·大小便门
- 卷第九十八·诸淋门
- 卷第九十九·九虫门
- 卷第一百·诸尸门
- 卷第一百·诸注门
- 卷第一百一·面体门
- 卷第一百一·髭发门
- 卷第一百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四·眼目门
- 卷第一百五·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六·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七·眼目门
- 卷第一百八·眼目门
- 卷第一百九·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一·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二·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三·眼目门
- 卷第一百一十四·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五·耳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六·鼻门
- 卷第一百一十七·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八·口齿门
- 卷第一百一十九·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一·口齿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二·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三·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四·咽喉门
- 卷第一百二十五·瘿瘤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六·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七·瘰门
- 卷第一百二十八·痈疽门
- 卷第一百二十九·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一·痈疽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二·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三·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四·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五·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六·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七·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八·疮肿门
- 卷第一百三十九·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金疮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一·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二·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痔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三·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五·伤折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六·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七·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八·杂疗门
- 卷第一百四十九·杂疗门
- 卷第一百五十·妇人血风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一·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二·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三·妇人血气门
- 卷第一百五十四·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五·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六·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七·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八·妊娠门
- 卷第一百五十九·产难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一·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二·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三·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四·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五·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六·产后门
- 卷第一百六十七·小儿门
- 小儿统论
- 小儿初受气法
- 小儿初生法
- 论小儿初生将护法
- 小儿取吐胸中恶血法
- 初生儿服朱蜜法
- 小儿始哺法
- 拣乳母法
- 乳小儿法
- 乳母忌慎法
- 小儿相法
- 浴儿法
- 小儿口噤
- 小儿撮口
- 小儿鹅口
- 小儿重?
- 小儿脐风
- 小儿脐疮
- 小儿解颅
- 小儿囟陷
- 小儿变蒸
- 卷第一百六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六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三·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四·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六·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七·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八·小儿门
- 卷第一百七十九·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一·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二·小儿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三·乳石发动门
- 卷第一百八十四·乳石发动
- 卷第一百八十五·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六·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七·补益门
- 卷第一百八十八·食治门
- 卷第一百八十九·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食治门
- 卷第一百九十一·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 奇经八脉
- 督脉
- 任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阴维脉
- 带脉
- 九针统论
- 刺节统论
- 灸刺统论
-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 治风狂灸刺法
- 治风癫灸刺法
- 治痹灸刺法
- 治热病灸刺法
- 治寒热灸法
- 治疟疾灸刺法
- 治霍乱灸法
- 治转筋灸法
- 治心腹灸刺法
- 治胸痹灸刺法
- 治胀满灸刺法
- 治消渴灸法
- 治黄胆灸刺法
- 卷第一百九十三·针灸门
- 卷第一百九十四·针灸门
- 治泄痢灸刺法
- 治脱肛灸法
- 治疝灸法
- 治腰痛灸刺法
- 治虚劳失精灸刺法
- 治虚劳小便白浊灸法
- 治诸淋灸法
- 治遗溺灸法
- 治小便数灸法
- 治小便赤黄不利灸刺法(白浊附)
- 治胞转灸法
- 治中恶灸刺法(猝死客忤尸厥等附)
- 治鬼魅诸邪病灸刺法
- 治猝魇寐不寤灸法
- 治猝中五尸灸法
- 治瘿气灸法
- 治瘰痔灸刺法
- 治痔疾灸刺法
- 治痈疽疮肿灸刺法
- 治癣灸法
- 治杂病灸法
- 治妇人诸疾灸刺法
- 治小儿诸疾灸刺法
- 灸刺禁忌论
- 误伤禁穴救针法
- 卷第一百九十五·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六·符禁门(文略)
- 卷第一百九十七·符禁门(文略)
- (以上三卷的属性俱为符咒,计删文约七万字,符三百余道)
- 卷第一百九十八·神仙服饵门
- 卷第一百九十九·神仙服饵门
- 卷第二百·神仙服饵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