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

《金针秘传》书籍目录

1.隐白∶二穴木也,在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足太阴脉之所出也,为井。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暴泄,衄血,卒尸蹶不识人,足寒不能温。针入三分。今附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刺之立愈。

2.大都∶二穴火也,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流也,为荥。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弦。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3.太白∶二穴土也,在足内侧核骨下陷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为 。治身热烦满,腹胀食不化,呕吐,泄脓血,腰痛,大便难,气逆霍乱,腹中切痛。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4.公孙∶二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别走阳明、太阴络。治寒疟,不嗜食,卒面肿,烦心,狂言,腹虚胀如鼓。可灸三壮,针入四分。

5.商丘∶二穴金也,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足太阴脉之所行也,为经。治腹胀,肠中鸣不便,脾虚令人不乐,身寒,善太息,心悲气逆,疾,骨疽蚀,绝子,魇梦。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6.三阴∶二穴在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治 癖,腹中寒,膝股内痛,气逆,小便不利,脾病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食不化,女子漏下不止。可灸三壮,针入三分。昔有宋太子性善医术,出苑逢一怀娠妇人。太子诊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诊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视之。臣请针之,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应针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7.漏谷∶二穴,亦名太阴络,在内踝上六寸骨下陷中。治 癖冷气,心腹胀满,食饮不为肌肤,湿痹不能久立。针入三分。

8.地机∶二穴,亦名脾舍,足太阴 ,别走上一寸空,在膝下五寸。治女子血瘕,按之如汤沃股内至膝,丈夫溏泄,腹胁气胀水肿腹坚,不嗜食,小便不利。可灸三壮,针入三分。

9.阴陵泉∶二穴水也,在膝下内侧辅骨下陷中,伸足取之。足太阴脉之所入也,为合。又曲膝取之。治腹中寒,不嗜食,膈下满,水胀腹坚,喘逆不得卧,腰痛不得俯仰,霍乱,疝瘕,小便不和,气淋,寒热不节。针入五分。

10.血海∶二穴在膝膑上内廉白肉际二寸中。治女子漏下恶血,月事不调,逆气腹胀。可灸三壮,针五分。

11.箕门∶二穴在鱼腹上越筋间,动脉应手在阴股。《内经》一云在股上起筋间。治淋,遗溺,鼠鼷肿痛,小便不通。可灸三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金针秘传》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金针秘传》书籍目录
  1. 足太阴脾经(左右足及股凡二十二穴)《金针秘传》
  2.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四十二穴)《经络汇编》
  3. 足太阴脾经病《中医词典》
  4. 足太阴脾经(左右凡四十二穴)《经穴汇解》
  5. 足太阴脾经步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6. 足太阴脾经《子午流注针经》
  7. 足太阴脾经经穴分寸歌《医学集成》
  8. 足太阴脾经《针灸聚英》
  9. 足太阴脾经脉歌《万病回春》
  10. 足太阴脾经《针灸神书》
  11. 足太阴脾经配合四十九法《针灸神书》
  12. 足太阴脾经《针灸神书》
  13. 足太阴脾经十一穴《备急千金要方》
  14. 足太阴脾经《脉诀汇辨》
  15. 足太阴脾经手肺《医效秘传》
  16. 足太阴脾经《普济方·针灸》
  17. 足太阴脾经图《经络考》
  18. 足太阴脾经《中医基础理论》
  19. 足太阴脾经图《医学指归》
  20. 足太阴脾经《中医词典》
  21. 足太阴脾经穴《中医词典》
  22. 足太阴脾经《圣济总录》
  23. 足太阴脾经穴《类经图翼》
  24. 足太阴脾经《中医名词词典》
  25. 足太阴脾经穴《重楼玉钥》
  26. 足太阴脾及股凡二十二穴《经穴汇解》
  27. 足太阴脾经穴歌《针灸大成》
  28. 足太阴脾病论《内经博议》
  29. 足太阴脾经穴歌《古今医统大全》
  30. 足太阴疟《灵素节注类编》
  31. 足太阴脾经穴图《古今医统大全》

《金针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