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拟用诸法
(一)辛温解表法
(方歌)
辛温解表治春温,风寒寒疫及暑阴,
(药物)
(解方)
此法治春温初起,风寒寒疫及阴暑秋凉等症。以防风、桔梗去其在表之寒邪;杏仁、陈皮开其上中之气分;淡豉、葱白,即《肘后方》之葱豉汤,用代麻黄,通治寒伤于表。如表邪得解,即有伏气,亦可望其随解也。
(二)凉解里热法
(方歌)
凉解里热温热病,外无风寒冬暑温,
(药物)
(解方)
此方治温热内炽,外无风寒及冬温、暑热诸症。温热之邪初入胃者,宜此法治之。盖胃为阳土,得凉则安。方中以芦根为君,其胃甘,其性凉,其中空,不但能去胃中之热,抑且能透肌表之邪,诚凉而不滞之妙品,大胜寻常凉药。佐豆卷之甘平,花粉之甘凉,并能清胃除热。更以石膏凉而不苦,甘草泻而能和,景岳名为玉泉饮,以其治阳明胃热有功。凡寒凉之药,每多败胃,此法则无此弊。
(三)清热解毒法
(方歌)
清热解毒温毒深,劫伤津液入阳明。
(药物)
(方解)
此方治温毒深入阳明,劫伤津液,舌绛齿燥。由于温热化火,灼伤津液,故用银花、连翘、绿豆以清其火而解其毒;洋参,麦冬以保其津;玄参、生地以保其液也。
(四)却热熄风法
却热熄风动肝风,温热劫液肢瘈疭。
(药物)
(方解)
此法治温热不解,劫液动风,手足瘈疭。凡温热之病动肝风者,此法最宜。首用麦冬、生地,清其热以滋津液;菊花、钩藤,定其风以镇抽搐;佐钩藤以舒筋。标本兼治。
(五)祛热宣窍法
(方歌)
祛热宣窍邪窜心,舌苔焦黑谵神昏。
(药物)
(方解)
此法治温热。冬温、湿温之邪,窜入心包之症。如神昏谵语或不语,舌苔焦黑,或笑或痉等。连翘苦寒,苦入心,寒胜热,能泄心经之火邪。经云:"火淫于内,治以咸寒。"故犀角咸寒之品,更能强化泄心火之作用。凡邪入心包者,非特一火,且有痰随火升,蒙其清窍,故用贝母清心化痰,菖蒲入心开窍,更加牛黄至宝,以期救急扶危于俄顷耳。
(六)辛凉解表法
(方歌)
辛凉解表初风温,冬温袭肺咳嗽频。
风热新感薄豉蜕,前胡瓜蒡渴粉增。
(药物)
(方解)
此方治风温初起,风热新感,冬温袭肺咳嗽。是法取其辛凉,以治风温初起,无论有无伏气皆可先施。用薄荷、蝉蜕清透其表;前胡、淡豉宣解其风。叶香岩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故佐蒌壳、牛蒡开其肺气,气分舒畅,则新邪伏气均透达矣。如有口渴,即加花粉。
(七)清凉透邪法
(方歌)
清凉透邪施无汗,冬温疟渴邪内陷。
有汗保津石膏翘,竹芦豆衣豆豉赞。
(药物)
(方解)
此方为治温病无汗,温疟渴饮,温邪内陷之主方。其伏气虽不因风寒所触而发,然亦有有汗无汗之分。无汗者宜透邪,有汗者宜保津。凡清凉之剂,凉而不透者居多,唯此法既能清凉,又能透邪。芦根中空,石膏气轻,连翘性升浮,竹叶可清上,淡豆豉宣解,绿豆衣轻清,皆清凉透热之剂。伏邪得透,汗出微微,温热之邪,自然达解耳。
(八)清热保津法
(方歌)
清热保津治有汗,风热化火津液干。
温疟苔黑翘石斛,花粉地冬参叶赞。
(药物)
(方解)
此方治温热有汗,风热化火,热病伤津,温疟舌苔变黑,为治温热有汗之主方。汗多者,因于里热伤阴损液,故用连翘、花粉清其上中之热;鲜斛、鲜地保其中下之阴;麦冬退热除烦;参叶生津除火。
(九)清凉荡热法
(方歌)
清凉荡热三焦温,洪大数渴热谵昏。
知膏翘草洋参地,清热保津以养阴。
(药物)
(方解)
治三焦温热,脉洪大而数,热渴谵妄。方中以仲景白虎汤为主,治其三焦之温热。连翘、洋参,清上焦之热以保津;石膏、甘草、粳米,清中焦之热以养胃;知母,生地,泻下焦之热以养阴。
(十)润下救津法
(方歌)
润下救津胃热真,壮热口渴脉实沉,
(药物)
熟大黄、元明粉、甘草、玄参、麦冬、生地。
(方解)
治热在胃腑,脉沉实有力,壮热口渴,舌苔黄燥。按阳明实热之症,本应用大小承气,急下以存津液。但温热之病,体弱居多,虽有是症,不能遽用是药,故以仲景调胃承气为稳。芒硝改用元明粉,取其性稍缓耳。合用鞠通增液汤方,更有承阴养液之义。
(十一)清热透斑法
(方歌)
清热透斑清胃毒,草翘膏卷银花芦,
荷钱一枚轻升发,热邪一透斑自收。
(药物)
石膏、甘草、银花、莲翘、苇根、豆卷、荷钱。
(方解)
治阳明温毒发斑,凡温热发斑者,治以清胃解毒为主。石膏、甘草以清胃;银花、连翘以解毒;更以苇根、豆卷透发阳明之热;荷钱轻升透发。热邪得透则斑自化矣。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古天平法马数《类经图翼》
-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 拟儿茶酚胺类递质药物《减肥新法与技巧》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拟定诸方《明医杂着》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医学实在易》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拟β肾上腺素能药物《减肥新法与技巧》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拟5羟色胺神经递质类药物《减肥新法与技巧》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鲵鱼《证类本草》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倪宗贤《中医词典》
- 拟用诸法《时病论》
- 倪宗贤《中医词典》
- 拟张令韶《伤寒直解》辨证歌《吴医汇讲》
- 倪洙龙《中医词典》
- 拟治岭南诸病《明医杂着》
- 倪洙龙《中医词典》
- 拟治诸方《明医杂着》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