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风痢
《针经》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泻肠澼"。注家谓春令伤于风邪,风木内干,损其胃气,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反内陷而为飧泄,久则传太阴而为肠澼(注)。因风所致,故称风痢。其症:先泻后痢,脉沉小而弦,腹微痛而有后重,似肠风而下清血,此由春令之伏气至夏而发,属木胜土亏之候。如体质素寒者,则用培土泻木法加木香、苍术治之;如体质素热,则宜本方去吴萸、炮姜,加黄苓、黄连、煨葛根治之;如胸闷溺赤,必夹湿也,宜佐赤苓、泽泻治之;如吞酸嗳腐,为夹食也,佐山楂、厚朴治之。
(歌括)
风木内干损胃气,清阳内陷为飧泄。
久则传脾成肠澼,因风而致为风痢。
先泄后痢沉小弦,腹有微痛后重继,
体质素热去吴姜,加入苓连煨葛宜。
胸闷溺赤湿苓泽,嗳腐夹食楂朴议。
(注释)
肠澼:痢症名,为风痢损伤胃气,日久传于太阴所致。

- 风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风疬《中医词典》
- 风痢《中医名词词典》
- 风疠各方《解围元薮》
- 风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风例《慎柔五书》
- 风痢《中医词典》
- 风冷失音《中医词典》
- 风痢《时病论》
- 风冷失声候《诸病源候论》
- 风痢《活幼心书》
- 风冷失声《中医词典》
- 风痢下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风冷声嘶《圣济总录》
- 风流散《救伤秘旨》
- 风冷泪《中医词典》
- 风瘤《中医词典》
- 风冷候《诸病源候论》
- 风龙茶《茶饮保健》
- 风冷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风聋《圣济总录》
- 风冷痹《中医词典》
- 风聋《中医词典》
- 风冷痹《圣济总录》
- 风聋《金匮翼》
- 风冷《圣济总录》
- 风聋方三首《外台秘要》
- 风类《药鉴》
- 风聋秘方《华佗神方》
- 风类《寿世保元》
- 风漏《中医词典》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