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温毒
温毒:是由于冬令过暖,感受乖戾之气,至春夏之交,更感温热,伏毒自内而出所致(又有风温,温病,冬温等误用辛温之剂,以火济火,亦能成为是病者)。其症:脉象浮沉俱盛,心烦热渴,咳嗽喉痛,舌绛苔黄。治宜清热解毒法加甘草,桔梗。亦有因温毒而发斑,发疹,发颐(注),喉肿等证,是温热之毒抵于阳明,发于肌肉而成斑。其色红者为胃热轻也;色紫者为热甚重也;色黑者为热极危也;色鲜红者为邪透之象主吉。治法:当其欲发未发之际,宜用清凉透斑法。如斑出,神气昏朦,则加犀角、玄参,或用清凉解表法加生地,绿豆衣治之,甚者加青黛、连翘。又有温热之毒,协少阳相火上攻,耳下肿硬而痛,此为发颐之病。颐虽属于阳明,然耳前耳后,皆少阳经脉所过之处,速当消散,缓则成脓为害。宜内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马勃、青黛、荷叶治之。若连面皆肿加白芷、漏芦;肿硬不消,加穿甲、皂刺;外用水仙花根捣烂敷于患处,干则易之,俟皮肤出现黍米黄疮为度。又有温热之毒发越于上,盘结于喉而成肿痹,急用玉钥匙散以开其喉,继用清热解毒法去洋参、麦冬,加僵蚕、桔梗、射干、牛蒡治之。温毒之病,变症极多。至于斑,疹,颐,喉时有所发,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冬受乖戾温毒病,伏毒内出春夏应。
心烦热渴喉疼咳,舌绛苔黄浮沉盛。
清热解毒加甘桔,诸温切勿进辛温。
若发斑疹颐喉肿,温热之毒入阳明。
红轻紫重黑多危,清凉透斑昏犀参。
或用辛凉解表法,加地绿豆甚翘青。
少阳相火耳肿硬,速令消散缓脓成。
清热解毒去参麦,加勃青黛荷叶匀。
连面皆肿芷漏芦,肿硬不消穿甲丁。
毒越盘结成喉肿,清热解毒去麦参。
(注释)
颐:读如宜。即面颊,腮部。发颐指腮部发肿(类似腮腺炎)。

-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仁术便览》
- 温毒《中医名词词典》
- 温胆汤(加味温胆汤)《冯氏锦囊秘录》
- 温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胆汤《时方歌括》
- 温毒《中医词典》
- 温胆汤《医方论》
- 温毒《吴鞠通医案》
- 温胆汤《医方考》
- 温毒《时病论》
-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毒(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毒发斑《中医名词词典》
-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毒发斑《中医词典》
- 温胆汤《医述》
- 温毒发斑《温热暑疫全书》
- 温胆汤《删补名医方论》
- 温毒发颐《友渔斋医话》
- 温胆汤《医宗金鉴》
- 温毒条辨四条《六因条辨》
- 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
- 温毒中《伤寒六书》
- 温胆安神《中医词典》
- 温毒中《伤寒六书》
- 温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度《实验动物科学》
- 温补肾阳《中医词典》
- 温度的控制《临床生物化学》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