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凡感岚瘴之气皆可增减用之。
(药物)藿香、紫苏、白芷、桔梗、腹皮、厚朴、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六合汤:
(主治)治夏月饮食不调,内伤生冷,外伤暑气,寒热交作,霍乱吐泻及伏暑烦闷等症。
(药物)藿香、砂仁、杏仁、厚朴、扁豆、木瓜、人参、白术、茯苓、半夏、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缩脾饮:
(主治)清暑气,除烦渴,止吐泻霍乱及暑月酒食所伤。
(服法)煎服。
香薷饮:
(服法)煎服。
(主治)暑温汗不出者。
(服法)煎凉服。
(主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温热便秘等。
(药物)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白术、云苓、猪苓、泽泻、肉桂。
(服法)煎服。
(主治)伤暑发渴,脉虚。
(服法)煎服。
(服法)煎服。
六一散:
(主治)伤寒中暑,表里俱热,烦燥口渴,小便欠利,泻痢暑症,霍乱吐泻等。
(药物)滑石甘草。
(服法)研极细末。冲服。
三石汤:
(主治)暑热蔓延三焦,苔滑微黄,邪在气分者。
(药物)生石膏、寒水石、滑石、通草、杏仁、竹茹、银花、金汁。
(服法)煎服。
清营汤:
(主治)暑温逼近心包,舌赤烦渴,不寐谵语。
(药物)元参、丹参、生地、麦冬、黄连、竹叶、连翘、银花、犀角。
(服法)煎服。
来复丹:
(主治)上盛下虚,里寒外热,及伏暑泄泻,中暑冒暑等。
(服法)米饮糊丸(备用)。
(主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烦热干渴失血等症。
(服法)煎服。
生脉散:
(主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多汗,脉虚而咳。
(药物)人参、麦冬、五味。
(服法)煎服。
浆水散:
(主治)中暑泄泻,多汗脉弱。
(服法)浆水煎,去渣冷饮。
(主治)长夏湿热炎蒸,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胸满气促,身热心烦,口渴恶食,自汗身重,身体疼痛,小便赤涩,大便溏黄,脉虚。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草、麦冬、五味、苍术、神曲、青皮、陈皮、黄柏、泽泻、升麻、葛根、当归,加姜枣。
(服法)煎服。
冷香饮子:
(主治)中暑,内夹生冷饮食,腹痛泻痢。
(服法)煎,冷服。
大顺散:
(主治)冒暑伏热,引饮过多,脾胃受湿,霍乱吐泻。
(药物)干姜、肉桂、杏仁、甘草,加姜。
(服法)煎,冷服。
(主治)一切痧疫之症。
(服法)研末水泛为丸,朱砂为衣,开水服送。
行军散:
(主治)霍乱痧疫,去一切秽恶。
(服法)研极细,冷开水送下。
(主治)霍乱吐泻,痧胀时疫等症。
(服法)末吞。每次一分,开水送服。
紫雪丹:
(主治)内外烦热,一切火症。
(药物)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硝石、朴硝、辰砂、沉香、木香、丁香、麝香、升麻、元参、羚羊角、犀角、甘草,黄金。
(服法)每次一钱,冷开水调服。
(主法)失下循衣撮空,体虚热盛,不下必死。此攻补兼施之方。荡邪不伤正,补正不碍邪。
(服法)煎服。

- 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八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七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八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二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二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六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急五嗽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备用要方《痧胀玉衡》
- 备急丸类《退思集类方歌注》
- 备用要方(计九方)《外科证治全书》
- 备急丸(金匮)《张氏医通》
- 备用要方(暑症)《明医杂着》
- 备急丸《时方歌括》
- 背《经络全书》
- 备急丸《脾胃论》
- 背《中医名词词典》
- 备急丸《仁术便览》
- 背《中医词典》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