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暑温
暑温症似阳暑而略轻。初起,右脉偏盛或洪数,舌苔微白或黄润,身热有汗,或口渴咳嗽。此邪在上焦气分,当用清凉涤暑法加杏仁、蒌壳治之。`如少汗微寒或有头痛,宜透肌肤之暑,于本法内去扁豆、瓜翠,加藿香、香薷治之。口不渴者,乃兼湿也,加苡米、半夏治之。如舌苔黄燥,渴欲喜饮,宜清胃家之热,用凉解里热法治之。如舌苔光绛,伤于阴也,宜用清热保律法加西洋参、沙参、玄参治之。
(歌括)
暑温初起右脉盛,洪数苔白或黄润,
热汗渴咳上焦气,清凉涤暑加蒌杏。
汗少微寒或头痛,肌肤之冒宜透尽,
方去扁翠加藿薷,不渴兼湿苡夏增。
苔燥渴饮清胃热,凉解里热急当进。
舌苔光绛伤阴候,清热保律加三参。

-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痿《温热暑疫全书》
- 暑温《中医名词词典》
- 暑痿《中医词典》
- 暑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暑天阳明病《经方实验录》
- 暑温《中医词典》
- 暑痰《中医词典》
- 暑温《吴鞠通医案》
- 暑嗽《中医词典》
- 暑温《温病条辨》
- 暑湿瘴《古今医案按》
- 暑温《回春录》
- 暑湿眩晕《症因脉治》
- 暑温《时病论》
- 暑湿泄泻《凌临灵方》
- 暑温《儿科萃精》
- 暑湿内陷《凌临灵方》
-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 暑湿门方(计方二十八条)《脉症治方》
- 暑温、伏暑《温病条辨》
- 暑湿流注《中医词典》
- 暑温案《丁甘仁医案》
- 暑湿秽合邪论《伤寒指掌》
- 暑温兼泄泻《医学衷中参西录》
- 暑湿秽合邪《温病正宗》
- 暑痫《中医词典》
- 暑湿腹痛《症因脉治》
- 暑邪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暑湿腹痛《中医词典》
- 暑泄《中医词典》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