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温
春温初起,头身皆痛,寒热无汗,咳嗽口渴,舌苔薄白。脉象举之有余,或弦或紧,寻之或滑或数。此宜辛温解表法为先。倘若舌苔化燥,或黄或焦,是温热之邪已抵于胃,即用凉解里热法为治。如舌绛齿燥,谵语神昏(注1),是温热之邪深入阳明营分,急宜清热解毒以保其津液。如手足瘈疭(注2),脉来弦数,是为热极生风,急以却热熄风法以清热熄风。如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注3),此温邪窜入心包,急以清热宣窍法治之。总之,春温变幻不一而足,务在临机应变可也。
(歌括)
春温寒热头身疼,举余滑数或弦紧,
无汗咳渴苔浮白,辛温解表法可行。
苔燥黄焦温抵胃,凉解里热谨当遵。
舌绛昏谵胃营分,清热解毒保其律。
瘈疭弦数热生风,却热熄风莫因循。
昏愦尸厥入包络,祛热宣窍法甚明。
春温变幻不一足,务在临机细评论。
(注释)
(1)谵语:即说胡话。神昏:指神识昏朦或昏迷不醒。
(2)瘈疭:读如气从。瘈:指筋脉拘急。疭:指筋脉弛张。瘈疭:即四肢频繁抽搐,是热极生风、肝风内动的证候。
(3)尸厥:指四肢冰冷,僵如死尸,这是温邪窜入心包之象。

-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春为温病《医学纲目》
- 春温《中医名词词典》
- 春水杨波《中医词典》
-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春水扬波《目经大成》
- 春温《中医词典》
- 春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 春温《医碥》
- 春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 春温《医碥》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时病论》
- 春温《回春录》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侣山堂类辩》
- 春温《时病论》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事难知》
- 春温《温病正宗》
- 春伤于风大意《时病论》
- 春温《眉寿堂方案选存》
- 春三月《寿世传真》
- 春温变热《伤寒六书》
- 春日外感《评琴书屋医略》
- 春温辩论《六因条辨》
- 春趣宜人膏药《毓麟验方》
- 春温病论《温热暑疫全书》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风温《临证指南医案》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症治《幼科释谜》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集补证治并方《温热暑疫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