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服法)煎热服。
香苏饮:
(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等症。
(药物)人参、紫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枳壳、桔梗、前胡、甘葛、木香,加姜枣。如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皮。
(服法)煎服。
金沸草汤:
(主治)风伤于肺,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药物)金沸草、制半夏、茯苓、前胡、细辛、荆芥、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桂枝汤:
(主治)风伤于卫,阳浮阴弱,发热头疼,自汗恶风,鼻鸣干呕等症。
(服法)煎服。
通关散: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
(服法)共为细末,吹入鼻中,促其取嚏。
开关散:
(主治)中风口噤。
(服法)为末擦牙。
小续命汤:
(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
(药物)防风、桂枝、麻黄、杏仁、川芎、白芍、人参、甘草、黄芩、防己、附子。加姜、枣。
(服汉)煎服。
大秦芎汤:
(主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于一经者。
(药物)秦艽、石膏、当归、白芍、川芎、生地、熟地、白术、茯苓、甘草、黄芩、防风、羌活、独活、白芷、细辛。
(服法)煎服。
(主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喎斜,喉中气急有痰等。
(药物)乌药、橘红、麻黄、川芎、白芷、僵蚕、枳壳、桔梗、姜炭、炙草。加姜葱。
(服法)煎服。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喎斜。
(药物)乌药、沉香、青皮、木瓜、白芷、天麻、苏叶、人参、白术、甘草、加生姜。
(服法)煎服。
牵正散:
(主治)中风口眼喎斜无他症者。
(服法)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药物)炙黄芪、白芍、桂枝。加姜枣。
(服法)煎服。
(主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毒发斑、隐疹等。
(药物)防风、荆芥、麻黄、桔梗、连翘、栀炭、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石膏、滑石、白术、甘草、当归、白芍、川芎,加姜、葱白。
(服法)煎服。
(主治)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寒热无汗,脉象微洪或兼弦。
(药物)柴胡、葛根、羌活、白芷、黄芩、赤芍、桔梗、甘草、石膏,加姜枣。
(服法)煎服。
苏羌饮:
(主治)寒疫、伤风、伤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服法)煎服。
三化汤:
(主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服法)水煎、温服。
(主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药物)防风、黄芪。
(服法)水煎、温服。
参苏饮:
(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
(药物)人参、紫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干葛、木香。加姜、枣。
(服法)煎服。

- 备用成方(计十八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七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十二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十二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八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计十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成方(计十六方)《时病论歌括新编》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方《临证指南医案》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要方《痧胀玉衡》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要方(计九方)《外科证治全书》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备用要方(暑症)《明医杂着》
- 备用成方《时病论》
- 背《经络全书》
- 备急五嗽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背《中医名词词典》
- 备急丸类《退思集类方歌注》
- 背《中医词典》
- 备急丸(金匮)《张氏医通》
- 背《内经评文》
- 备急丸《时方歌括》
- 背《奇症汇》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