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湿痢
湿痢,有寒湿、热湿之分。寒湿为痢,腹微痛而后坠,胸痞闷而不渴,不思谷食,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或为豆汁,脉缓近迟,宜用温化湿邪加木香治之;热湿为痢,里急后重,忽思饮,饮亦不多,忽思食,食亦乏味,小便热赤,痢下赤色或淡红焦黄,脉濡数,当用通利州都法去苍术,加木香、黄连治之。又有阴虚患痢,里急欲便,虚坐努责(注)者,不可偏言乎湿而投渗利,利之益伤其阴。可用当归、白芍、生地、丹皮、阿胶、泽泻、石莲子等随症加减。
(歌括)
寒湿之痢腹绵疼,后坠不渴胸痞闷,
小便清白或微黄,痢下白色豆汁形,
不食脉缓或近迟,温化湿邪木香增。
热湿之痢脉濡数,思饮不多食无味,
小便热赤痢亦赤,焦黄淡红里急坠,
阴虚里急坐努责,防伤其阴勿渗利,
归芍地丹阿连泽,随症加减切注意。
(注释)
"虚坐努责":是形容屡欲大便,但虽用力,而大便却排不出的现象。

- 湿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湿冷腰痛《金匮翼》
- 湿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湿冷腰痛《中医词典》
- 湿痢《中医词典》
- 湿类《药鉴》
- 湿痢《时病论》
- 湿类《寿世保元》
- 湿聋《中医词典》
- 湿困脾阳《中医词典》
- 湿论《医贯》
- 湿困脾阳《中医名词词典》
- 湿论《叶选医衡》
- 湿可去枯《中医词典》
- 湿瘰《中医名词词典》
- 湿咳《中医词典》
- 湿脉案《类证治裁》
- 湿厥头痛《中医词典》
- 湿门《张氏医通》
- 湿疽汤《瘴疟指南》
- 湿门《儒门事亲》
- 湿痉或问《温病条辨》
- 湿门《医方考》
- 湿痉《温病条辨》
- 湿门《寿世青编》
- 湿痉《中医词典》
- 湿门(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湿疥候《诸病源候论》
- 湿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 湿疥《中医词典》
- 湿秘《中医词典》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