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温病
温病之原,因冬受寒气伏而不发,久化为热,待来年春分之后,天气温暖,阳气弛张,伏气自内而动,一达于外,则表里皆热也。其症:口渴引饮,不恶寒而恶热,脉形愈按愈盛。不比春温外有寒邪,风温外有风邪,故初起时,寒邪可用辛温,风邪可用辛凉。而温病表无寒风,最忌辛散。若误表之,则变症蜂起,切当注意。如初起无汗,只宜用清凉透邪之法。有汗则用清热保津法。如脉象洪大而数,壮热谵妄,此为热在三焦,宜以清凉荡热法。若脉象沉实,口渴谵语,舌苔干燥,此为热在胃腑,宜用润下救津法。总之,凡属温病均忌辛温发汗,若误汗之则狂言脉躁,不可治也。然大热无汗则为死象;得汗反热,脉躁而盛者亦为死象;大热而脉反细小,手足厥冷者亦为死象;痉搐昏乱,脉见促结沉代者亦为死象。皆当注意。
(歌括)
温病之原冬受寒,伏至春分化热然。
阳自内动达于外,表里皆热渴饮干,
脉形愈按而愈盛,身但恶热不恶寒,
不比风温春温症,风温有风春温寒。
勿用辛温解表法,若误表之生变端。
清凉透邪施无汗,有汗清热保津安。
壮热谵妄洪大数,清凉荡热三焦宣。
沉实苔燥谵语渴,腑热润下救津堪。
若用辛温必狂躁,大热无汗凶象占。
得汗反热躁甚死。大热细厥死必干。
促结沉代昏痉搐,俱死之症医详参。

- 温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白丸《小儿药证直诀》
- 温病《中医名词词典》
- 温白丸《儒门事亲》
- 温病《止园医话》
- 温白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温病《时病论歌括新编》
- 温白茶《茶饮保健》
- 温病《中医词典》
- 温《顾松园医镜》
- 温病《推求师意》
- 温《中医词典》
- 温病《医学纲目》
- 魏祖清《中医词典》
- 温病《幼幼新书》
- 魏之琇(1722-1772年)《中医词典》
- 温病《续名医类案》
- 魏掾痰火上冲惊悸不寐治验《一得集》
- 温病《丹台玉案》
- 魏序《医学从众录》
- 温病《伤寒大白》
- 魏序《得配本草》
- 温病《推拿抉微》
- 魏序《目经大成》
- 温病《时病论》
- 魏小隐夫人半产治验《一得集》
- 温病《友渔斋医话》
- 魏文帝与慈禧太后的治脱发秘方《趣味中医》
- 温病《幼科心法要诀》
- 魏荔彤《中医词典》
- 温病《金匮钩玄》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