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冒风
早风证,是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仞庵谓:"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注1)。"可见冒风之病,较伤风为轻浅。其症: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象濡滑而不浮缓,此皆春时冒风之症据,与风伤卫分自有不同也。可用微辛轻解法治之。倘或口渴喜饮,是有伏气内潜(注2),如脉数有汗为风温,脉紧无汗为春温。务宜区别而治,庶几无误。
(歌括):
冒风风感皮毛病,症与伤寒有区分,
鼻塞恶风声浊重,头痛发热比伤轻,
脉象濡滑不浮缓,微辛轻解是准绳。
倘若渴饮是伏气,脉数有汗为风温,
脉紧无汗春温症,务宜区别莫混称。
(注释):
(1)中:读如仲,去声。射击之意,如中风、中暑、中湿、中寒、中经、中络、中腑、中脏等均属之。
(2)潜:读如"全"。"伏气内潜",是指有伏气之邪,潜伏于体内之谓。

- 冒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冒《中医词典》
- 冒风《时病论歌括新编》
- 茂化《中医词典》
- 冒风《中医词典》
- 卯酉主金《中医词典》
- 冒风《时病论》
- 卯酉之岁《松峰说疫》
- 冒风失音《奇效简便良方》
- 卯酉二年六气主客图《医门补要》
- 冒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卯手阳明大肠经《神应经》
- 冒寒《时病论歌括新编》
- 卯南酉北《中医词典》
- 冒寒《中医词典》
- 卯南卯北《中医词典》
- 冒寒《时病论》
- 卯、手阳明大肠经《针灸大成》
- 冒家《中医名词词典》
- 卯《中医词典》
- 冒家《中医词典》
- 髦《中医词典》
- 冒闷歌《伤寒百证歌》
- 锚定PCR或固定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冒热困乏候《诸病源候论》
- 牦针《中医词典》
- 冒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茅香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冒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茅香花《证类本草》
- 冒湿《时病论》
《时病论歌括新编》
- 作者:周选堂 制作:“E书时空”
- 作者周选堂简介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