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治诸方

《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治半身不遂,手足欠利,语言费力,呵欠,喷嚏,面木,口眼歪斜宽弛,头目眩晕,痰火炽盛,筋骨时痛,或头痛心悸

川芎(一钱二分) 当归 生地黄姜汁水炒) 熟地黄 牛膝(酒洗) 橘红(盐水洗) 黄芩(酒炒) 酸枣仁(炒,各八分) 红花(酒洗) 甘草(炙,各四分) 羌活 防风 柳桂(各六分)南星(制) 半夏(制) 白芍药(酒炒) 白茯苓 天麻(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黄柏(酒炒,三分)

上水煎,入淡竹沥、姜汁二、三茶匙,侵晨服。

四物汤红花牛膝,共六钱二分,补血凉血活血。

二陈汤加南星、白术黄芩,治湿痰、风痰、火痰。再加竹沥、姜汁,以行肌表经络之痰,共五钱九分。羌活防风天麻、柳桂,皆行经络肌表,辛温开发之剂,引送血药,流散邪滞。柳桂横行手臂,牛膝、黄柏行腰腿。

白术为君,佐以茯苓甘草、白芍药、橘红、半夏,又以固脾胃之气血,以营运诸药输送各经。

酸枣仁佐川芎当归、羌活,入肝治筋骨酸疼湿痹;又佐地黄当归,入心治心虚振悸。

四物汤得羌活、防风、柳桂、南星、半夏为佐使,则经络肌表筋骨之血,皆补其虚而活其滞矣。

南星、半夏二味虽燥,共止二钱,羌活、防风、柳桂虽辛温,三味止一钱四分,通共三钱四分,温燥之药加于血药六钱二分之内,况又有黄芩、黄柏、甘草苦寒甘寒药共一钱五分,多寡悬绝,焉得燥吾之血耶?此正君臣佐使、分两多少之法。

痰之为物,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故古人用二陈汤通治之,随其所在而用药引导之。今用天麻、南星、竹沥、姜汁导之入手足经,加以白术、黄芩降其膈上之火痰。

冬寒月,减黄芩二、三分,或加炮川乌二分。若用川乌,减桂,只用一、二分。风病减去,可去川乌、桂,减南星、羌活。若素有火,黄芩不必减。

羌活风家要药,若寒凉月,重有感冒,可加至一钱。有汗而恶风,此真感风症也,可加桂枝六、七分,病减则减去之。川乌、桂枝、羌活、防风、南星等药,皆行经络、开发腠理之剂,故治风家必用之。风能燥,故必用滋血润燥药。邪既客于经络肌表之中,则津液不得流通,凝滞而为痰饮,故必用治痰。风也,血也,痰也,三者相因,但各有轻重先后之不同。或先因中风,则治风为重;或先因血虚、血热,则治血为重;或先因痰,则治痰为重。

愚按五脏之病,相乘伏匿,隐显莫测,参以徐用诚先生五脏治要,尤善。详见一卷或问仲景处方药品条内。

张仲景小续命汤,是论风也;刘、张、丹溪诸说,是论血与痰火也。要在随症推移消息之耳!

愚按前症多因饮食失节、起居失宜,亏损元气,腠理不致,外邪所侵,或劳伤元气,怒动肝火,皆属内因所致也,前药亦当审而用之。

太宜人,年七十五,遍身作痛,筋骨尤甚,不能伸屈,口干目赤,头眩,痰涌,胸膈不利,小便赤涩而短少,夜间痰热殊甚,遍身作痒如虫行。此肝经气燥而风动也。用六味地黄丸料加山栀柴胡治之而愈。

一男子,时疮愈后,遍身作痛,服愈风丹,半身不遂,痰涎上涌,夜间痛甚。余作风客淫气,治以地黄丸而愈。

一老妇,两臂不遂,语言謇涩,服祛风之药,筋挛骨痛。此因风药亏损肝血,用八珍汤补气血,用地黄丸补肾水,乃佐以愈风丹而愈。

一妇人,因怒吐痰,胸满作痛,服二陈、四物、芩、连、枳壳之类,不应,更加祛风之剂,半身不遂,筋挛痿软,日晡益甚,内热,口干,形气殊倦,此足三阴亏损之症也。余用逍遥散、补中益气、六味地黄调治。喜其谨疾,年余诸症悉愈,形体康健。

倒仓后脾虚痰盛,宜先理中治痰,且将风药、血药减去,俟中气复,然后通用。

白术 白芍药(各一钱半) 陈皮(八分) 白茯苓 人参 半夏(姜制) 栝蒌仁(各一钱)甘草(炙) 黄芩(酒炒) 枳实(麸炒,各五分) 香附米(盐水炒) 桔梗 麦门冬 麦芽(炒,各七分) 黄连(姜炒,四分)

上水煎,入竹沥三匙、姜汁三匙服。

若寒月觉胃中冷,易泄,加炒干姜一、二分。

愚按前云倒仓后脾虚痰盛矣,然而方内芩、连、栝蒌枳实之类,苦寒泄气克滞之剂,虽兼六君子之调补,恐所益不偿所损,虽加干姜一、二分,亦恐未能济其寒也。盖痰之为病,有因热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饮食积滞而得者,有因肾水亏损津液败浊而似痰者,有因肾水不足阴火上炎而生痰者,有因脾肺气虚不能摄涎而似痰者,不能枚举,当各推所因而治之。然倒仓之后而痰反盛,必因中气复伤所致,故治痰用峻厉之剂而痰愈甚者,乃脾气愈伤,津液不能运化而然耳!前症当补脾胃调中气,则津液各归其所,而为元气矣。

倒仓后大便燥结,头晕眼花未除,加当归身尾、桃仁(去皮尖)各一钱,川芎五分,山药一钱。

愚按前方若因酒面炙爆致痰胶固,脾气无亏者,宜用之,若因肾气亏损,津液不足者,宜用六味丸;因脾气虚弱者,宜用六君子汤;因中气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因肾气亏损,水泛上而为痰者,宜用六味丸;曰脾肾虚寒,小水不调,肚腹膨胀者,宜用金匮肾气丸

儒者王录之,素痰甚,导吐之后,大便燥结、头晕、眼花等症,尺脉浮大,按之则涩。此肾气虚而兼血虚也。四物送六味丸,四剂,诸症悉退,仍用前丸月余而康。

佥宪高如斋,素唾痰,服下痰药痰去甚多,大便秘结,小便频数,头晕眼花,尺脉浮大,按之如无。

余谓肾家不能纳气归源,前药复耗金水而甚。用加减八味丸料煎服而愈。

儒者杨文魁,素唾痰,诸药不应,服牛黄清心丸吐痰甚多,或头晕,或热从胁起。左脉洪大有力,右脉浮大而无力。余曰∶此足三阴亏损,虚火不能归源。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补其化源而愈。

秋官张碧崖,面赤作渴,痰盛,头晕。此肾虚水泛为痰。用地黄丸而愈。

仪制贺朝卿,吞酸,胸满,痰盛,作泻,饮食少思,用清气化痰等药,前症益甚,两膝渐肿,寒热往来。余谓脾胃虚,湿热下注。用补中益气,倍参、术,加茯苓、半夏、炮姜而愈。

余甥范允迪,咳嗽痰盛,胸腹不利,饮食少思,肢体倦怠,脉浮大,按之微弱,服二陈、枳壳等药愈盛。余曰∶脾、肺、肾虚也。用补中益气、六味丸而愈。

一妇人,吐痰,发热,遍身作痛,小便频数,阴中作痒,日晡热甚。余曰∶此肝脾血虚气滞而兼湿热也。用加味逍遥散车前子而愈。

一妇人,怀抱不舒,腹胀,少寐,饮食素少,痰涎上涌,月经频来。余曰∶脾统血而主涎,此郁闷伤脾,不能摄血制涎归源。用补中益气、济生归脾二汤而愈。

专治痰,加味二陈汤;胃气复后,间服理痰。

橘红(八分) 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 白术(各一钱二分) 甘草(炙) 连翘 黄芩(炒)前胡(各五分) 香附米(盐水炒,七分) 栝蒌仁(杵) 桔梗(各一钱) 大麦芽(炒,一钱)

上水煎,入生姜汁三匙,竹沥两蚬壳,半饥温服。盖治痰药亦以脾胃为主。

愚按前方若因脾土太过,营气壅滞,宜用之。若因脾土不足,营气虚痞者,宜补中气为主;若因肝木乘脾土者,宜补脾土为主;若脾土虚寒者,宜补命门火为主。

侍御谭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时冷。此中气虚寒。用补中益气、炮姜而愈。

职坊卢抑斋,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儿慢惊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而痊。

考功杨朴庵,呕吐痰涎,胸腹膨胀,饮食少思。左关脉弦长,按之无力;右关脉弦长,按之微弱。此木克土。用六君子加柴胡、山栀、木香而愈。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甚;加桑皮杏仁、栝蒌,盗汗,气促加贝母、枳壳,不时发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气汤以接中气而愈。

一妇人,早间吐痰甚多,夜间喘急、不寐。夫早间多痰,乃脾虚饮食所化;夜间喘急,乃肺虚阴火上冲。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而愈。

加味化痰丸 治痰满胸膈,咽喉不利。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水拌渗透) 橘红(盐水洗,各三两) 桔梗 海蛤粉(另研) 栝蒌仁(另研,各一两) 香附米(淡盐水炒) 枳壳(麸炒) 连翘 枯黄芩(炒,各五钱) 贝母(去心炒,各一两) 诃子枯矾(各二钱五分)

上为末,炼蜜、姜汁为丸如黍米大。淡姜汤下四、五十丸。不可过服,恐伤上焦元气。

愚按前症若因郁伤脾气,脾血虚损,用归脾汤加炒栀、柴胡治之,若因怒动肝火,脾土受克,用六君子加炒栀、柴胡平之;若因饮食伤脾,营气虚弱,用六君子汤调之;若因劳伤元气,用补中益气汤主之。

东垣先生云∶胃为五脏之根本,胃气益虚,脾无所禀,五脏皆虚,诸症蜂起矣。

二守陈子忠,饮食少思,吐痰,口干,常服二陈、枳实、黄连之类,脾胃受伤,乃问于余。余述东垣先生曰脾胃之症,实则枳实、黄连泻之,虚则白术、陈皮补之。彼遂以二味等分为丸常服。由是多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

徽州汪商,常服二陈、枳实、黄连、青皮浓朴,胸腹快利,后患腹胀请治,脉已脱。余曰∶至暮必殁。已而果然。故《内经》千言万语,只在人有胃气则生,又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凡脉促、代、屋漏之类,或暴脱,余急用参、附等药,多有复生者。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明医杂着》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明医杂着》书籍目录
  1. 拟治诸方《明医杂着》
  2. 拟治岭南诸病《明医杂着》
  3. 妳(nǎi)疬《中医词典》
  4. 拟张令韶《伤寒直解》辨证歌《吴医汇讲》
  5. 妳(nǎi)疬《中医词典》
  6. 拟用诸法《时病论》
  7. 《中医词典》
  8. 拟用诸法《时病论》
  9. 《中医词典》
  10. 拟用诸法《时病论》
  11. 《周慎斋遗书》
  12. 拟用诸法《时病论》
  13. 逆产《圣济总录》
  14. 拟用诸法《时病论》
  15. 逆产《中医词典》
  16. 拟用诸法《时病论》
  17. 逆产《中医词典》
  18. 拟用诸法《时病论》
  19. 逆产《卫生易简方》
  20. 拟用诸法《时病论》
  21. 逆产方一十二首《外台秘要》
  22.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23. 逆产横生《奇效简便良方》
  24.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25. 逆产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26.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27. 逆产候《诸病源候论》
  28.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29. 逆传《中医名词词典》
  30. 拟用诸法《时病论歌括新编》
  31. 逆传《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