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木在时为春.在人为肝.在天为风.风者无形之清气也.当春之时发为温令.反为寒折.是三春之月.行严冬之令也.以是知水为大过矣.水既太过.金肃愈□是所胜者乘之而妄行也.所胜者乘之.则木虚明矣故经曰.从后来者为虚邪.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也.故所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 而为飧泄也.故经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以其湿令当权.故飧泄之候发之于夏也.若当春之时.木不发生.
温令未显.止行冬令.是谓伤卫.以其阳气不出地之外也.当以麻黄汤发之.麻黄味苦.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也.故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出津液为汗也.若春木已生.温令已显.阳气出于地之上.寒再至而复折之当以轻发之.谓已得少阳之气.不必用麻黄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所以病发于夏者.以其木绝于夏.而土旺于长夏.湿本有夏行之体.故飧泄于夏也.不病于春者.以其春时风虽有伤.木实当权.故飧泄不病于木之时.而发于湿之分也.经曰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不胜者薄之.所生者受病.此之谓也.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此事难知》
- 春伤于风大意《时病论》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侣山堂类辩》
- 春三月《寿世传真》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时病论》
- 春日外感《评琴书屋医略》
- 春时摄养《养老奉亲书》
- 春趣宜人膏药《毓麟验方》
- 春时用药诸方《养老奉亲书》
- 春秋战国时期职业医生的出现和医学基础理论体系的萌芽《中国医学通史》
- 春水扬波《目经大成》
- 春秋战国时期医家传记《中国医学通史》
- 春水杨波《中医词典》
- 春秋战国时期药物学的成就与方剂学萌芽《中国医学通史》
- 春为温病《医学纲目》
- 春秋战国时期卫生保健和疾病预防《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春秋战国时期临床各科成就《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中医名词词典》
- 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时病论歌括新编》
-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中医词典》
- 春秋战国时期初具体系的医学理论《中国医学通史》
- 春温《医碥》
-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金匮悬解》
- 春温《医碥》
- 春秋《中医词典》
- 春温《回春录》
- 春盘面《中医饮食营养学》
- 春温《时病论》
《此事难知》
- 作者:王好古 朝代:元 年份:公元1279-1368年
- 序
- 卷上
- 医之可法
- 或问手足太阳、手足阳明、手足少阳、俱会于首、然六阳会于首者、亦有阴乎
- 经脉终始
- 日用
- 人肖天地
- 问脾寄于坤如何.是损至第三.若从脾为.第二从肾为第四请言脾数
- 明经络之数有几
- 问三焦有几
- 问脏腑有几
- 伤寒之源
-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 夏伤于暑秋必疟
-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问两感邪从何道而入
- 大羌活汤
- 清气为荣
- 浊气为卫
- 其用在下.胆胃膀胱大肠小肠
- 其用在上.两目两耳鼻口舌
- 格则吐逆、九窍、五脏
- 关则不便、下窍、六腑
- 三阳气血多少
- 气血之体
- 辩表里中三证
- 辩阴阳二证
- 辩表伤阴阳二证
- 辩内外伤
-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
- 太阳六传
- 卷下
- 前后虚实图
-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
-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
- 表里所当汗下
- 仲景浮汗而沉下
- 难经沉汗而浮下
-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
-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 察色脉以定吉凶
- 弦有浮沉
- 针经
- 相合脉经
- 四正脉伤图
- 脉当有神
- 治病必当求责
-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
- 治病必求其本
-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痛随利减
- 抑本
- 虚实
-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 治当顺时
-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
- 问寒病服热药
- 疾有自误
- 病有变怪
-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 桔梗枳壳汤
- 寻衣撮空何脏所主
- 三法五治论
- 一治各有五.五五二十五.治如大之属.衰于戌金之属.衰于辰.是也
- 面部形色之图
- 天元图
- 地元图
- 人元例
- 阴阳例
- 配合例
- 子母例
- 兄妹例
- 接经
- 平经说象(七十九难)
- 拔源例
- 接经补遗
- 天元图
- 地元图
- 大接经从阳引阴
- 大接经从阴引阳
- 诸经头痛
- 大头痛论
- 有六经发渴.各随经药治之
- 问三焦有几(血海异同)
- 许先生论关中梁宽甫证
- 论史副使病证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