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

《医用化学》书籍目录

人体内各种体液的PH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们均控制在一狭小范围内。因为只有在这范围内,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离开正常范围的少许变化尚能允许,但如变化太大,都可能引起体内许多功能失调。

在体内差不多每项代谢的结果都有酸产生,如有机食物被完全氧化而产生碳酸,嘌呤被氧化而产生尿酸,碳水化合物的厌氧分解而产生乳酸以及因氧化作用不完全而导致乙酰乙酸和в-羟基丁酸的生成等。体内代谢也生成磷酸和硫酸。代谢过程也可以产生NaHCO3。这些代谢产生的酸或碱进入血液并没有引起PH值发生明显的变化,这说明血液具有足够的缓冲作用。也说明体内有着有效的生理作用支配着体内能及时地得到缓冲物的不断补充。

正常人血浆的PH值相当恒定。血液所以具有缓冲作用,是因为血液是一种很好的缓冲溶液。血液中存在下列缓冲系(HA表示有机酸):

在这些缓冲系中,碳酸氢盐缓冲系(HCO-3/H2CO3)在血液中浓度很高,对维持血液正常PH值的作用很重要。其次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也很重要。这些缓冲系中的共轭酸(如H2CO3)起抗碱作用,共轭碱(如HCO-3)起抗酸作用,使PH值保持正常。

由于H2CO3-NaHCO3(或CO2-HCO-3)缓冲系在血浆中存在如下平衡:

当人体内各组织和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酸进入血液时,血液中CO2-HCO-3缓冲系的共轭碱HCO-3就和H+反应,并转变为其共轭酸H2CO3及CO2,即上述H2CO3离解平衡向左移动。因碳酸仅轻度离解,所以,等于把加入的H+从溶液中有效地除去,维持PH基本不变。而溶解的CO2转变为气相CO2从肺部呼出。如果代谢产生的碱进入血液,则上述血液中的离解平衡向右移动,从而抑制PH值的升高。而血液中升高的[HCO-3]可通过肾脏功能的调节使其浓度降低。

血液中其他缓冲系的抗酸抗碱作用和CO2-HCO-3缓冲作用的原理相似。而且,当产生CO2过多时,主要是通过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运送到肺部排出,或通过磷酸缓冲系使[CO2]降低。至于降低的[HCO-3]也可以通过肾脏功能的调节使其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从而使[CO2]、[HCO-3]和[HCO-3]/[CO2](溶解)都恢复正常。肺呼吸快些或慢些可调节CO2的量或酸量(呼吸慢则CO2积蓄);而肾的功能之一是调节血液中HCO-3的浓度及磷酸盐缓冲系的含量。肺和肾脏的协同调节操持[HCO-3]/[CO2](溶解)=20/1,虽然这时缓冲比超出(10/1)-(1/10)范围,可是缓冲容量仍然很大。总之,血液PH值能保持正常范围,是多种缓冲对的缓冲作用以及有效的生理调节作用的结果。

微生物的培养,组织切片和细菌染色,以及研究酶的催化,都需用一定PH值的缓冲溶液。在临床检验中,常把血液中HCO-3的浓度看作“碱储备”,作为一种常规来检查,也需要缓冲作用的知识。理解缓冲作用的基本原理和掌握这方面的基本实验知识,在医学上有重要的意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医用化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医用化学》书籍目录
  1. 缓冲溶液在医学上的意义《医用化学》
  2. 缓冲溶液与缓冲作用原理《医用化学》
  3. 缓冲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4. 缓冲溶液的配制《医用化学》
  5. 缓方《中医名词词典》
  6. 缓冲溶液PH的计算《医用化学》
  7. 缓方《中医词典》
  8. 缓冲容量与缓冲范围《医用化学》
  9. 缓风《中医词典》
  10. 缓补《中医词典》
  11. 缓筋《中医词典》
  12. 缓(阴)《濒湖脉学》
  13. 缓紧《四圣心源》
  14. 《痰火点雪》
  15. 缓疽《圣济总录》
  16. 《周慎斋遗书》
  17. 缓疽《中医词典》
  18. 《脉确》
  19. 缓疽《医宗金鉴》
  20. 《中医词典》
  21. 缓疽《医宗金鉴》
  22. 寰枢关节脱位《中医伤科按摩学》
  23. 缓疽《外科心法要诀》
  24. 圜(yuá,音圆)直《中医词典》
  25. 缓疽《外科心法要诀》
  26. 环状肉芽肿《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7. 缓疽方四首《外台秘要》
  28. 环状沉淀试验《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29. 缓疽候《诸病源候论》
  30. 环珠形《中医词典》
  31. 缓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医用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