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经行吐衄

《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又称“倒经”、“逆经”。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代偿性月经。

[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主要为火热上炎,值月经期冲脉气盛上逆,损伤阳络而发生吐血、衄血。经血上行由口鼻而出,必致下注冲任者少,甚或全无,故经行吐衄时,月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

一、阴虚肺燥

素体阴虚,或大病久病,耗损精血,阴虚内热,或忧思不解,积念在心,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发为经行吐衄。

二、肝经郁火

素性抑郁,忿怒伤肝,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气火上逆,肝脉人颃,气火循经上犯,损伤阳络,发为经行吐衄。

[辨证论治]

本病有虚证与实证之不同,治疗以清降逆火、引血下行为大法,或滋阴降火,或清泄肝火

一、阴虚肺燥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潮热干咳,咽干口渴,月经量少,或无月经,颧赤唇红,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素体阴虚,忧思积念,心火偏亢,经期冲脉气盛,冲气挟心火上逆,灼肺伤津,损伤肺络,以致经前期吐血、衄血,量少,色鲜红;阴虚精血耗伤,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阴虚内热,故手足心热;虚热上浮,故颧赤唇红;虚热灼肺伤津,肃降失职,故咽干口渴,潮热干咳;阴虚精血亏少,冲任空虚,故月经量少或五月经。舌红或绛,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也为阴虚肺燥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润肺,降火止血。

方药举例: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知母麦冬旱莲草

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芥穗、丹皮

方中沙参麦冬养阴润肺;熟地、白芍当归养血调经;知母、丹皮、旱莲草、黑芥穗滋阴降火,凉血止血;茯苓健脾益肺。全方使阴液足而虚火清,肺燥除则吐衄自止。

二、肝经郁火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较多,色深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经量减少,甚或无月经,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肝经郁火,伏于冲任,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挟肝火循经上逆,肝脉过颃,损伤阳络,故经行吐血、衄血,色深红,量较多;经不下行而由口鼻溢出,冲任气血因而不足,血海满溢不多甚或无血可下,故经量减少或无月经;肝气郁结,故烦躁易怒,两胁胀痛;郁火上扰清窍,故头晕目眩;肝与胆相表里,肝火盛则胆也热盛,胆热液泄,故口苦咽干;火热伤津,则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也为郁火之征。

治疗法则:疏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举例:丹栀逍遥散牛膝代赭石、黑芥穗。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妇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1. 经行吐衄《中医妇科学》
  2. 经行头痛《中医妇科学》
  3. 经行吐衄证治《医宗金鉴》
  4. 经行头痛《自我调养巧治病》
  5. 经行吐衄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6. 经行体痛属于血气不足《女科经纶》
  7. 经行吐泻证治《医宗金鉴》
  8. 经行声哑及目暗泄泻带下等证《沈氏女科辑要》
  9. 经行吐泻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10. 经行身痛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11. 经行吐血《中医词典》
  12. 经行身痛证治《医宗金鉴》
  13. 经行先后无定期《中医词典》
  14. 经行身痛《中医词典》
  15. 经行先后无定期(经乱)《中医名词词典》
  16. 经行乳房胀痛《中医妇科学》
  17. 经行先期《中医词典》
  18. 经行情志异常《中医妇科学》
  19. 经行先期(月经先期)《中医名词词典》
  20. 经行衄血《中医词典》
  21. 经行先期后期有血热血虚之分《女科经纶》
  22. 经行客热属于体虚外热之加《女科经纶》
  23. 经行泄泻《中医名词词典》
  24. 经行或先或后《胎产指南》
  25. 经行泄泻《中医词典》
  26. 经行或前或后《中医词典》
  27. 经行泄泻《中医妇科学》
  28. 经行后期(经迟)《中医名词词典》
  29. 经行泄泻属于脾虚多湿《女科经纶》
  30. 经行后期《中医词典》
  31. 经行泻吐《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