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痛经

《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节讨论的痛经,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容易痊愈,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常见的分型有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

一、肾气亏损

先天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虚损,伤及肾气,肾虚则精亏血少,冲任不足,经行血泄,胞脉愈虚,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二、气血虚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耗伤气血,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虚血少,经行血泄,冲任气血更虚,胞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

三、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内留,蓄而成瘀,瘀滞冲任,血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四、寒凝血瘀

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寒凉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五、湿热蕴结

素有湿热内蕴,或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与血搏结,稽留于冲任、胞宫,以致气血凝滞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使痛经。

[辨证论治]

本病以伴随月经来潮而周期性小腹疼痛作为辨证要点,根据其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喜按或拒按等不同情况,明辨其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一般痛在经前、经期,多属实;痛在经后、经期,多属虚。痛胀俱甚、拒按,多属实;隐隐作痛、喜揉喜按,多属虚。

热痛减多为寒,得热痛甚多为热。痛甚于胀多为血瘀,胀甚于痛多为气滞。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连腰际病多在肾。其治疗大法以通调气血为主。

一、肾气亏损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

证候分析:肾气本虚,精血不足,经期或经后,精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小便隐隐作痛,喜按;肾虚冲任不足,血梅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肾精不足,不能上养清窍,故头晕耳鸣;肾亏则腰腿失养,故腰酸腿软;肾气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清长。面色晦黯,舌淡苔薄,脉沉细,也为肾气亏损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填精,养血止痛。

方药举例: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

方中巴戟、山茱萸补肾气,填肾精;当归白芍阿胶养血缓急止痛;山药甘草补脾肾、生精血。全方共奏补肾填精养血,缓急止痛之功。

若经量少者,酌加鹿角胶熟地枸杞子;腰骶酸痛剧者,酌加桑寄生杜仲狗脊

二、气血虚弱型

主要证候: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血本虚,经血外泄,气血更虚,胞宫、胞脉失于濡养,故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气血虚冲任不足,血海满溢不多,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血虚不养心神,故心悸,失眠多梦;气血虚不荣头面,故头晕,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细弱,也为气血虚弱之征。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举例: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当归党参

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

方中黄芪党参桂枝补气温中,通络止痛:当归、白芍、饴糖养血和中,缓急止痛;炙甘草生姜大枣健脾胃以生气血,欲补气血先建中州。本方共奏补气养血,和中止痛之效。

三、气滞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

证候分析:肝郁气滞,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前经时,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更加壅滞,“不通则痛”,故经行小腹胀痛拒按;肝气郁滞,故胸胁、乳房胀痛;冲任气滞血瘀,故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胞宫气血运行稍畅,故腹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涩有力,也为气滞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举例:膈下逐瘀汤

若痛经剧烈伴有恶心呕吐者,酌加吴茱萸半夏莪术;若兼小腹胀坠或痛连肛门者,酌加姜黄川楝子;兼寒者小腹冷痛,酌加艾叶小茴香;挟热者,口渴,舌红,脉数,宜酌加栀子连翘黄柏

四、寒凝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客冲任,血为寒凝,瘀滞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寒客冲任,血为寒凝,故经血量少,色黯有块;得热则寒凝暂通,故腹痛减轻;寒伤阳气,阳气不能敷布,故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为寒凝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举例:温经汤

若痛经发作者,酌加延胡、小茴香;小腹冷凉,四肢不温者,酌加熟附子巴戟天

若经行期间,小腹绵绵而痛,喜暖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畏寒肢冷,腰骶冷痛,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而迟或细涩,为虚寒所致痛经。治宜温经养血止痛,方用大营煎加小茴香补骨脂

五、湿热蕴结型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冲任,气血运行不畅,经行之际气血下注冲任,胞脉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痛经发作;湿热瘀结胞脉,胞脉系于肾,故腰骶坠痛,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湿热伤于冲任,迫血妄行,故经量多,或经期长;血为热灼,故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湿热下注,伤于带脉,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湿热熏蒸,故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为湿热蕴结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举例: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红藤败酱草薏苡仁

牡丹皮黄连生地、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方中黄连、薏苡仁清热除湿;红藤、败酱草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牡丹皮活血祛瘀通经;莪术、香附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生地、白芍凉血清热,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之效。

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者,酌加槐花地榆马齿苋;带下量多者,酌加黄柏樗根白皮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妇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1. 痛经《中医妇科学》
  2. 痛经《女科指要》
  3. 痛经《针灸学》
  4. 痛经《中医词典》
  5. 痛经《妇产科学》
  6. 痛经《自我调养巧治病》
  7. 痛经论《女科折衷纂要》
  8. 痛经《气功外气疗法》
  9. 痛经秘方《华佗神方》
  10. 痛经《手穴手纹诊治》
  11. 痛疽《新修本草》
  12. 痛经《百病自测》
  13. 痛满吐利《伤寒说意》
  14. 痛经《中医名词词典》
  15. 痛满吐利《四圣悬枢》
  16. 痛经《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7. 痛如神祟《中医词典》
  18. 痛经《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19. 痛如神祟《银海精微》
  20. 痛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1. 痛如针刺《中医词典》
  22. 痛经《古代房中秘方》
  23. 痛如针刺《银海精微》
  24. 痛经《急诊医学》
  25. 痛如针刺《明目至宝》
  26. 痛觉的病理生理《生理学》
  27. 痛如针刺歌《眼科心法要诀》
  28. 痛极憎寒《银海精微》
  29. 痛如针刺痛《医宗金鉴》
  30. 痛风肿《中医词典》
  31. 痛伤胃呕《正体类要》

《中医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