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节 经断前后诸证

《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妇女在绝经前后出现烘热面赤,进而汗出,精神倦怠,烦躁易怒,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健忘腰背酸痛,手足心热,或伴有月经紊乱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称“经断前后诸证”,又称“经绝前后诸证”。这些证候常参差出现,发作次数和时间无规律性,病程长短不一,短者数月,长者可迁延数年以至十数年不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更年期综合征,双侧卵巢切除或放射治疗后双侧卵巢功能衰竭者,也可出现更年期综合征的表现。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绝经前后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妇女49岁前后,肾气由盛渐衰,天癸由少渐至衰竭,冲任二脉气血也随之而衰少,在此生理转折时期,受内外环境的影响,如素体阴阳有所偏胜偏衰,素性抑郁,宿有痼疾,或家庭、社会等环境改变,易导致肾阴阳失调而发病。“肾为先天之本”,又“五脏相移,穷必及肾”,故肾阴阳失调,每易波及其他脏腑,而其他脏腑病变,久则必然累及于肾,故本病之本在肾,常累及心、肝、脾等多脏、多经,致使本病证候复杂。常见的分型有肾阴虚肾阳虚

一、肾阴虚

素体阴虚血少,经断前后,天癸渐竭,精血衰少,复加忧思失眠,营阴暗损,或房事不节,精血耗伤,或失血大病,阴血耗伤,肾阴更虚,脏腑失养,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二、肾阳虚

素体虚弱,肾阳虚衰,经断前后,肾气更虚,复加大惊卒恐,或房事不节,损伤肾气,命门火衰,脏腑失煦,遂致经断前后诸证发生。

[辨证论治]

辨证以肾阴阳之虚为主,治疗以调治肾阴阳为大法,若涉及他脏者,则兼而治之。

一、肾阴虚型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酸腿软,烘热汗出,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皮肤瘙痒,月经周期紊乱,量少或多,经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天癸渐竭,肾阴不足,精血衰少,髓海失养,故头晕耳鸣;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之精亏血少,故腰酸腿软;肾阴不足,阴不维阳,虚阳上越,故烘热汗出;水亏不能上制心火,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故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精亏血少,肌肤失养,血燥生风,故皮肤瘙痒:肾虚天癸渐竭,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故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少或多,色鲜红。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育阴潜阳。

方药举例:六味地黄丸(《儿药证直诀》)加生龟板生牡蛎石决明

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以致心肾不交者,症见心烦失眠,心悸易惊,甚至情志失常,头晕健忘,腰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血,养心安神,方用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人参玄参当归身、天冬麦冬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酸枣仁生地朱砂柏子仁

若肾阴亏,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者,症见头晕耳鸣,两胁胀痛口苦吞酸外阴瘙痒,舌红而干,脉弦细。治宜滋肾养肝,方用一贯煎(《柳州医话》)。

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楝子枸杞子

若肝肾阴虚甚,以致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色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育阴潜阳,镇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川栋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若情志不遂,以致肝郁化热者,症见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闷,口渴饮冷,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清热,方用丹栀逍遥散

二、肾阳虚型

主要证候: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痛女哳,腹冷阴坠,形寒肢冷,小便频数或失禁,带下量多,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色淡质稀,精神萎靡,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

证候分析:经断前后,肾气渐衰。肾主骨生髓,腰为肾府,肾虚则髓海、外府失养,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肾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故腹冷阴坠;膀胱气化失常,关门不固,故使小便频数或失禁;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下注冲任,损伤带脉,约固无力,故带下量多;肾阳虚冲任失司,故月经不调,量多或少;血失阳气温化,故色淡质稀;肾阳虚命火衰,中阳不振,故形寒肢冷,精神萎靡;肾主黑,肾阳虚肾水上泛,故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迟,也为肾阳虚衰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壮阳,填精养血。

方药举例:右归丸

若肾阳虚不能温运脾土,致脾肾阳虚者,症见腰膝酸痛,食少腹胀,四肢倦怠,或四肢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缓。治宜温肾健脾,方用健固汤补骨脂仙灵脾山药

若肾阴阳俱虚者,症见时而畏寒恶风,时而潮热汗出,腰酸乏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舌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补肾扶阳,滋肾养血,方用二仙汤(《中医临床方剂手册》)加生龟板、女贞子

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黄柏知母

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补肾扶阳;生龟板、女贞子、当归滋肾养血;知母黄柏滋肾阴而泻相火。全方肾阴阳双补,使肾阴肾阳恢复平衡,经断前后诸证自能向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妇科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妇科学》书籍目录
  1. 经断前后诸证《中医妇科学》
  2. 经断复来《中医妇科学》
  3. 经断前后诸症《中医词典》
  4. 经断复来《中医词典》
  5. 经多发肿《中医词典》
  6. 经断(经绝)《中医名词词典》
  7. 经方《中医名词词典》
  8. 经断《中医词典》
  9. 经方《中医词典》
  10. 经度篇《古今医统大全》
  11. 经方派《中医名词词典》
  12. 经典神经递质《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13. 经方派《中医词典》
  14. 经典免疫学时期《医学免疫学》
  15.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如何区别二者呢?《中医之钥》
  16. 经典激活途径《医学免疫学》
  17. 经风《中医词典》
  18.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医学心理学》
  19. 经腑论《类证治裁》
  20. 经导管栓塞术《医学影像学》
  21. 经腑论《医学心悟》
  22. 经导管灌注药物治疗《医学影像学》
  23. 经腑殊方《四圣悬枢》
  24. 经淡如水《中医词典》
  25. 经腑双结《伤寒说意》
  26. 经带面《饮膳正要》
  27. 经过期而后行《胎产指南》
  28. 经带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29. 经行白带属阳虚陷下《女科经纶》
  30. 经从上逆《中医词典》
  31. 经行便血《中医名词词典》

《中医妇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