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妊娠肿胀
妊娠中晚期,肢体面目发生肿胀者,称为“妊娠肿胀”,亦称“子肿”。《医宗金鉴》根据肿胀部位及程度之不同,分别有子气、子肿、皱脚、脆脚等名称。如在妊娠7-8个月后,只是脚部轻度浮肿,无其他不适者,为妊娠晚期常见现象,可不必治疗,产后自消。
妊娠肿胀是孕妇多发病,做好产前检查,加强营养,适当休息,对减轻本病的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若不伴有高血压、蛋白尿者,预后良好。严重者可致子晕、子痫。
[病因病机]
主要机理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脾肾阳虚,水湿内停,实者气滞湿郁,泛溢肌肤,以致肿胀。常见分型有脾虚、肾虚和气滞三种。
一、脾虚
脾气素虚,或孕后过食生冷,内伤脾阳,脾虚运化失职,水湿停滞,泛滥肌肤,遂为肿胀。
二、肾虚
素体肾虚,孕后阴血聚于下,有碍肾阳敷布,不能化气行水,且肾为胃之关,肾阳不布,则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以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肿胀。
三、气滞
素多忧郁,气机不畅,孕后胎体渐长,更碍气机升降,两因相感,不能通调水道,气滞湿郁,泛溢肌肤,遂发肿胀。
[辨证论治]
辨证首先要注意肿胀的特点和程度。一般水盛肿胀者,皮薄光亮,压痕明显;湿郁肿胀者,皮肤粗厚,压痕不显。同时根据兼症及舌脉等分辨脾虚、肾虚、气滞三种证型,以指导治疗。
治疗大法以利水化湿为主。脾虚者健脾利水,肾虚者温肾利水,气滞者理气化湿。按照“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随证加入养血安胎之品,慎用温燥、寒凉、滑利之药,以免伤胎。若水肿明显,需适当休息,必要时需要住院治疗,并进低盐饮食。
一、脾虚型
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脘腹胀满,气短懒言,口中淡腻,食欲不振,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缓滑无力。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脾虚不运,水湿停聚,泛溢肌肤四肢,故面浮肢肿,甚则遍身俱肿,水溢皮下,故皮薄光亮,按之凹陷;脾虚中阳不振,故脘腹胀满,气短懒言;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故口中淡腻,食欲不振;水湿流走肠间,故大便溏薄;脾虚肺气不足,水道不利,则小便短少。舌淡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者薄腻,脉缓滑无力,为脾虚湿盛之征。
治疗法则:健脾除湿,行水消肿。
方中白术、茯苓健脾除湿行水;生姜皮温中理气化饮;大腹皮下气宽中行水;橘皮理气和中。全方有健脾除湿,行水消肿之效。
若肿势明显,小便短少者,酌加猪苓、泽泻、防己以利水消肿;肿甚以致胸闷而喘者,酌加葶苈子、杏仁、厚朴以宽中行气,降逆平喘;食少便溏者,酌加山药、薏苡仁、扁豆、芡实以实脾利湿;脾虚气弱,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者,酌加参、芪以补脾益气。
二、肾虚型
主要证候:妊娠数月,面浮肢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头晕耳鸣,腰酸无力,下肢逆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内停,泛溢于肌肤,故面浮肢肿,按之没指;湿性就下,故下肢肿甚;肾虚髓海不足,外府失荣,故头晕耳鸣,腰酸无力;肾阳不足,水道莫制,不能气化使出,则小便不利;水气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命火虚衰,不能温煦下元,故下肢逆冷。其面色晦黯,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方中猪苓、茯苓、泽泻利水渗湿;白术健脾运化水湿;桂枝温阳化气以助膀胱气化,使水湿自小便排出;山药、菟丝子补益肾气,以固冲安胎。全方共奏温阳化气,行水消肿之效。
三、气滞型
主要证候:妊娠数月,肢体肿胀,始肿两足,渐及于腿,皮色不变,压痕不显,头晕胀痛,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证因气机郁滞,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下滞,故始肿两足;渐及于腿,此因气滞而湿气内停,故皮色不变,压痕不显;清阳不升,浊阴上扰,故头晕胀痛;气滞不宣,横侮中土,故胸胁胀满,饮食减少。苔薄腻,脉弦滑,为妊娠气滞之征。
治疗法则:理气行滞,化湿消肿。
方中天仙藤、香附理气行滞;陈皮、生姜温中行气;苏叶宣上焦之滞气;乌药开下焦之郁滞;木瓜行气除湿,舒筋活络;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理气行滞,化湿消肿之功效。
若兼脾虚湿阻者,症见头晕头重,胸闷腹胀,纳少呕恶,便溏尿少,苔白腻,脉弦滑,治宜解郁行气,健脾利水,方用茯苓导水汤去槟榔。

- 妊娠肿胀《中医妇科学》
- 妊娠肿胀《中医词典》
- 妊娠肿胀《沈氏女科辑要》
- 妊娠中暑《竹林女科证治》
- 妊娠诸病《备急千金要方》
- 妊娠中暑《中医词典》
- 妊娠诸疮《圣济总录》
- 妊娠中湿《中医词典》
- 妊娠筑磕伤胎《女科经纶》
- 妊娠中寒《竹林女科证治》
- 妊娠转胞参术饮《汤头歌诀》
- 妊娠中蛊毒候《诸病源候论》
- 妊娠转女为男候《诸病源候论》
- 妊娠中风宜养血以安胎为主《女科经纶》
- 妊娠坠仆伤胎《女科经纶》
- 妊娠中风候《诸病源候论》
-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妇产科学》
- 妊娠中风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妊娠子烦《中医词典》
- 妊娠中风《女科切要》
- 妊娠子烦《产鉴》
- 妊娠中风《竹林女科证治》
- 妊娠子烦(胎产须知)《古今医统大全》
- 妊娠中风《中医词典》
- 妊娠子烦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妊娠中恶候《诸病源候论》
- 妊娠子烦分证用药之法《女科经纶》
- 妊娠中恶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妊娠子烦候《诸病源候论》
- 妊娠中恶《竹林女科证治》
- 妊娠子烦秘方《华佗神方》
《中医妇科学》
- 第一章 绪言
- 第二章 女性的生殖脏器
- 第三章 女性的生理特点
- 第一节 女性的生理基础
- 第二节 女性的特殊生理
- 第四章 女性的病理特点
- 第五章 妇科疾病的诊断要点
- 第六章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 第七章 预防与保健
- 第八章 月经病
- 第一节 月经病小论
- 第二节 月经先期
- 第三节 月经后期
- 第四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第五节 月经过多
- 第六节 月经过少
- 第七节 经期延长
- 第八节 经间期出血
- 第九节 崩漏
- 第十节 闭经
- 第十一节 痛经
- 第十二节 经行发热
- 第十三节 经行头痛
- 第十四节 经行吐衄
- 第十五节 经行泄泻
- 第十六节 经行乳房胀痛
- 第十七节 经行情志异常
- 第十八节 经断前后诸证
- 第十九节 经断复来
- 第九章 带下病
- 第十章 妊娠病
- 第一节 妊娠病小论
- 第二节 妊娠恶阻
- 第三节 妊娠腹痛
- 第四节 异位妊娠
- 第五节 胎漏
- 第六节 胎动不安
- 第七节 滑胎
- 第八节 胎死不下
- 第九节 胎萎不长
- 第十节 鬼胎
- 第十一节 胎水肿满
- 第十二节 妊娠肿胀
- 第十三节 妊娠心烦
- 第十四节 妊娠眩晕
- 第十五节 妊娠痫证
- 第十六节 妊娠小便淋痛
- 第十一章 临产病
- 第十二章 产后病
- 第十三章 妇科杂病
- 第十四章 前阴病
- [附] 第十五章 妇产科基础
- [附] 第十六章 计划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