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脚发(十二)
(男妇同治)
脚发之症,属足三阴经精血亏损,或足三阳经湿热下注。若色赤肿痛而溃脓者,属湿热下注,渴,小便淋漓者,阴败未传恶症也,为不治。其法∶湿热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饮以解壅毒,次服益气汤、六味丸,以补精气。若色黯不痛者,着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滞助阳气,更用十全大补汤、八味丸,壮脾胃,滋化源,多有复生者。若专治其疮,复伤生气,吾未
【治验】
阁老靳介庵,脚趾缝作痒,出水肿 ,脚面敷止痒之药不应,服除湿之剂益甚。余以为阴虚湿热下注,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愈。
大参李北溪,左脚赤肿作痛,此足三阳经湿热下注。先用隔蒜灸、活命饮一剂,其痛顿止,灸患处出水,赤肿顿消;次用托里消毒散四剂,灸患处,出脓而愈。
儒者杨举元患此。微肿痛微赤 ,此足三阴经阴虚湿热下注。用隔蒜灸、托里散而起发,用十全大补汤而脓成,又与加减八味丸,百剂而敛。
一儒者患此,肿硬色白,两月余矣。此足三阴经亏损,为外寒所侵,用大防风汤,及十全大土虚寒,而命门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气汤,百余剂。喜其年壮得愈。
一男子脚心发热,作渴引饮。或用四物、连、柏、芩、知母之类,腹痛作呕,烦热大渴,此半夏,而脾胃健,乃以加减八味丸,兼服半载而愈。
一儒者脚心发热,作痒,以滚汤浸溃,溃而出水,肌体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肾虚而水泛为痰也。服益气汤、六味丸,年余元气复而诸症愈。
少宗伯顾东江,面黧作渴。余曰∶此肾经亏损,当滋化源,以杜后患。彼虽然之,而终不服。
,数日而消,疮色仍黯。时公将北行贺万寿。余诊之曰∶脾脉衰惫,阳气虚极,不宜远行。
公曰∶余得梦屡验,向梦群仙待我,此寿征也。至河间驿聚仙堂,病笃。叹曰∶立斋岂能留我。果卒于此,亦异数也。

- 论脚发《外科枢要》
- 论交六气时日《古今医统大全》
- 论脚弱状候不同《中藏经》
- 论交接出血作痛《济阴纲目》
- 论脚弱状候不同《华佗神方》
- 论交骨不开《济阴纲目》
- 论结胸《冯氏锦囊秘录》
- 论将息法《疡医大全》
- 论结胸及痞之源一条《伤寒贯珠集》
- 论将护忌慎法《外科精义》
- 论结胸脏结之异三条《伤寒贯珠集》
- 论江冲寰先生足患治法《寓意草》
- 论结胸证治十条《伤寒贯珠集》
- 论见血无寒《质疑录》
- 论结胸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煎药必得其法《疡医大全》
- 论解颅囟填囟陷《幼科铁镜》
- 论肩背臀《冯氏锦囊秘录》
- 论疥疮《外科枢要》
- 论加味十全汤《外科理例》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景岳全书》
- 论稷米《苏沈良方》
- 论金道宾真阳上脱之症《寓意草》
- 论忌食《针灸大全》
- 论金匮肾气汤《知医必辨》
- 论忌食《痰火点雪》
- 论金石《友渔斋医话》
- 论忌避《痰火点雪》
- 论金银花酒《外科理例》
- 论纪运(平气)《古今医统大全》
- 论金罂子《苏沈良方》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