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臀痈(一)
(男妇同用)
臀,膀胱经部分也。居小腹之后,此阴中之阴。其道远,其位僻,虽太阳多血,气运难及,血亦罕到,中年后,尤虑此患。治者毋伤脾胃,毋损气血,但当固根本为主。若肿硬作痛者,形气虚而邪气实也,用托里消毒散主之。微肿微痛者,形气病气俱虚也,用托里散补之。
欲作脓,用托里羌活汤。若痛甚,用仙方活命饮。大势既退,亦用托里消毒散。若脾虚不能消散,或不溃不敛者,六君子加芎、归、黄 。若阴虚不能消散,或作渴便淋者,六味丸加五味子。若阳虚不能溃,或脓清不能敛者,用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者,十全大补汤。若肿硬未成脓者,用隔蒜灸、活命饮。溃后豆豉饼,补中益气、十全大补二汤。若灸后大势已退,余毒未消,频用葱熨,以补其气,以消余毒。为善!
【治验】
巡抚陈和峰,脾胃不健,常服消导之剂,左腿股及臀患肿。余曰∶此脾气虚而下注,非疮毒甚,体益倦。余用白术一味,煎饮而消。
儒者杨启元,左臀患此,敷贴凉药,肿彻内股,服连翘消毒散,左体皆痛。余以为足三阴亏损而疮口敛。
一儒者肿 痛甚,此邪毒壅滞,用活命饮、隔蒜灸而消。后因饮食劳倦,肿痛仍作,寒热头疼,此元气虚而未能复也。与补中益气汤,频用葱熨法,两月而愈。
一男子漫肿,而色不变,脉滑数而无力,脓将成矣。余用托里而欲针,彼畏针而欲内消。
昆庠吴辅之父患此,内溃肿胀,发热口干,饮食少思,此脾胃虚弱也。先用六君加芎、归、 ,数剂而溃,又用十全大补汤倍加参、 ,五十余剂而愈。
南濠沈克章子,年三十。脉如屋漏雀啄,肿硬色赤,脓水清稀,误服败毒之药。余曰∶此足气复而疮愈。
一男子硬痛发热,此膀胱气虚,而湿热壅滞。用内托羌活汤二剂,热痛悉退;后用托里消毒散而溃;又用托里散四十余剂而敛。
平湖袁上舍患痔,外敷寒凉,内服消毒,攻溃于臀,脓水清稀,脉洪大而数,寒热作渴。余辞不治,后果殁。此足三阴亏损之症,失滋化源,以致真气益虚,邪气愈甚矣。不死何俟!

- 论臀痈《外科枢要》
- 论退针《针灸易学》
- 论脱肛《外科枢要》
- 论退翳之法《眼科秘诀》
- 论脱疽《外科枢要》
- 论吐血衄血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外疡补益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泻(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外疡理湿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痰《原要论》
- 论外疡清热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沫《原要论》
- 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法《医学心悟》
- 论外疡温养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法《丹溪心法》
- 论外疡治痰之剂《疡科纲要》
- 论吐法《医学集成》
- 论外治之药《疡科纲要》
- 论吐(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顽木不痛《疡科纲要》
- 论吐《景岳全书》
- 论王叔和《伤寒寻源》
- 论偷针眼《原机启微》
- 论往来寒热《济阴纲目》
- 论痛痒《冯氏锦囊秘录》
- 论望色《肯堂医论》
- 论痛《疡科纲要》
-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痛《内经评文》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