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下疳疮(五)
下疳属肝经湿热下注,或阴虚火燥。治法∶肿痛发热者,血虚而有热也,四物汤加柴胡、山栀。肿痛寒热者,肝经湿热也,小柴胡汤加龙胆草、黄连。肿痛便涩者,湿热壅滞也,龙胆泻肝汤。肿痛腐溃者,气血虚而有火也,八物汤加山栀、柴胡。日晡热甚者,阴血虚而有热也,小柴胡汤加参、术、芎、归。日晡倦怠者,阳气虚而下陷也,补中益气汤。其经久不愈而发寒热者,肾水不能生肝木也,用六味丸。若筋缩纵,或为痒痛,或出白津,此筋疝也,用龙胆泻肝汤。气虚者,补中益气加炒山栀、炒龙胆。阴虚火燥者,用六味丸。茎中痒出白津,用补中益气汤与清心莲子饮间服。盖此症肝经阴虚为本,肿痛寒热等症为标,须用六味丸,以生肝血。凡脾土虚不能生金水,而见一切肝症者,当佐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以滋化源
【治验】
庶给士刘华甫,或茎中作痛,或窍出白津,或小便秘涩。先用小柴胡汤加山栀、泽泻、黄连复伤也,用补中益气而安;又用六味丸,以生肝血,滋肾水,而痊愈。
州守姜节甫,患前症。脓水淋漓,作渴吐痰,午前恶寒,午后发热。余曰∶午前恶寒,属阳气虚弱,午后发热,属阴血不足。不信,反服二陈、黄柏、知母之类,饮食益少,大便不实,又日晡热渴,小腹重坠,患处 痛。恪用四物、黄柏、知母之类,饮食亦不思。余以脾气虚而下陷,先用补中益气汤,调养脾胃,以升阳气,诸症渐愈。又用六味丸,滋补肾水以生一小儿十五岁,患前症。杂用消毒之药,虚症悉具,二年余矣。询之,乃禀所致。用萆汤,月余诸症渐愈;又用补阴八珍、补中益气二汤而痊。
一儒者茎中作痒,发热倦怠,外皮浮肿二年矣。用八珍加柴胡、山栀,及六味地黄丸而愈。有兼阴毛间生虫作痒者,用桃仁研烂涂之。
一儒者因劳而患 痛寒热,体倦头疼,小便赤涩。用补中益气汤加车前、牛膝、山栀而一儒者,阴茎腐烂,肿痛不止,日晡热甚,口干体倦,食少欲呕。此肝脾血虚也,先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脾胃醒而诸症退;更以补中益气加炒山栀,肝火退而肿痛痊。

- 论下疳疮《外科枢要》
- 论下法《医学心悟》
- 论下利经断利止经来《济阴纲目》
- 论下法《医学集成》
- 论下体冷全身冷《原要论》
- 论下《景岳全书》
- 论下血《外科理例》
- 论细辛《苏沈良方》
- 论下血如豚肝《阴证略例》
- 论犀角、升麻《吴医汇讲》
- 论下针分寸《普济方·针灸》
- 论犀角《肯堂医论》
- 论弦动阴阳二脉不同《伤寒发微论》
- 论吸脓法《疡医大全》
- 论相火为元气之贼《质疑录》
- 论雾露饮冷同为浊邪《阴证略例》
- 论相夹相传《冯氏锦囊秘录》
- 论五脏六腑治证《普济方·针灸》
- 论香港脚《外科理例》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中藏经》
- 论消法《医学集成》
- 论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疡医大全》
- 论消法《医学心悟》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寿世保元》
- 论小便不通用隔三之法《质疑录》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疡医大全》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五脏察色候歌《脉诀刊误》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五运六气《疡医大全》
- 论小儿半身不遂《医林改错》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