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骨疽(二十)
多骨疽者,由疮疡久溃,气血不能营于患处,邪气陷袭,久则烂筋腐骨而脱出,属足三阴亏阳气虚寒者,佐以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外以附子饼、葱熨法,祛散寒邪,补接荣气,则骨自脱,疮自敛也。夫肾主骨,若肾气亏损,其骨渐肿,荏苒岁月,溃而出骨,亦用前法。若投以克伐之剂,复伤真气,鲜有不误者。
【治验】
举人于廷器,腿患流注,年余出腐骨少许。午前畏寒,午后发热,口干痰唾,小便频数。余用豆豉饼,诸症渐愈。又以十全大补之类,喜其慎疾而愈。
一儒者患附骨疽,失于调补,疮口不敛,日出清脓少许,已而常出三腐骨。其脉但数而无邪,此气血虚,疮结脓管,而不能愈。 以乌金膏,日服十全大补汤而愈。
上舍王廷璋,患前症,三年未愈。肢体消瘦,饮食难化,手足并冷,大便不通,手足阴冷。余谓∶此阳气虚寒。用补中益气、八味丸,及灸其患处,而痊。
一男子上 肿硬,年余方溃,内热作渴,肢体消瘦,六脉洪大,左手尤甚。用补中益气汤、六味丸,出腐骨一块。仍服前药,诸症悉去,疮口亦敛。
一男子十六岁,间足肿黯,溃而露骨,体瘦盗汗,发热口干。用十全大补汤、六味地黄丸,各五十余剂而愈。不然,多变瘵症,或沥尽气血而亡。
一妇人年三十余素弱,左手背渐肿,一年后溃出清脓,肿黯连臂,内热晡热,自汗盗汗,经水愈,疮出腐骨。仍服前药,前后共三百余剂得痊。

- 论多骨疽《外科枢要》
- 论断《外科学总论》
- 论恶肉《外科理例》
- 论读医书之难《知医必辨》
- 论儿之寿夭《儿科萃精》
- 论读景岳书不可专得其温补之益《吴医汇讲》
- 论耳疮《外科枢要》
- 论独胜散《外科理例》
- 论发斑《原要论》
- 论毒归诸脏危症《冯氏锦囊秘录》
- 论发背《外科枢要》
- 论痘疹子脓泡先后顺逆《疡医大全》
- 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之误《质疑录》
- 论痘疹治法《小儿痘疹方论》
- 论发搐《原要论》
- 论痘疹受病之由《小儿痘疹方论》
- 论发疮《温热经纬》
- 论痘疹斑疹脓先后顺逆《冯氏锦囊秘录》
- 论发痉《外科枢要》
- 论痘痈疹毒不同《冯氏锦囊秘录》
- 论发热恶寒《伤寒发微论》
- 论痘五不治《冯氏锦囊秘录》
- 论发热三朝生死诀《疡医大全》
- 论痘始终顺逆险(计十条)《冯氏锦囊秘录》
- 论翻花疮《外科枢要》
- 论痘浆不是血化《医林改错》
- 论方《中医词典》
- 论痘后疮疡《疡医大全》
- 论防风通圣散《外科理例》
- 论痘非胎毒《医林改错》
- 论飞龙夺命丹《外科理例》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