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肠痈(十二)
孙真人云∶肠痈为病,小腹重,强按之则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复恶寒,身皮甲错,腹皮急如肿,甚者腹胀大,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下,盖因七情饮食所致。治法∶脉迟紧者,未有脓也,用大黄汤下之。脉洪数者,已有脓也,用薏苡仁汤排之。小腹疼痛,小便不利,脓壅滞也,牡丹皮散主之。若大便或脐间出脓者,不治。《内经》云∶肠痈为病,不可惊,惊则肠断而死。故患是者,其坐卧转侧,理宜徐缓,时少饮薄粥,乃服八珍汤,固其元气,静养调理,庶可保全其生。
【治验】
通府张廷用患之,两月余矣。时出白脓,体倦恶寒,此邪气去而中气虚。余用托里散兼益气汤,而徐徐呷之。又令以猪肚肺煮烂,取其汤调米粉煮,时呷半盏,后渐调理而痊。
一男子里急后重,下脓胀痛,此脾气下陷,用排脓散、蜡矾丸而愈。后因劳,复寒热体倦,用补中益气汤而安。
一妇人小腹胀痛,小便如淋,时时汗出,此瘀血凝结于内。先以神效栝蒌散,二剂少愈,更以薏苡仁汤而愈。
一妇人小腹胀痛而有块,脉芤而涩,此瘀血为患也。以四物加玄胡索、红花、桃仁、牛膝、木香,二剂血下而痊。
一妇人小腹胀痛,大便秘涩,转侧有水声,脉洪数,此脓瘀内溃也,以梅仁汤一剂,下瘀血,诸症悉退;再以薏苡仁汤,二剂而瘥。
一妇人脓成胀痛,小便不利,脉洪数,此脓毒内溃也,服太乙膏三钱,脓下甚多;更以栝蒌散、蜡矾丸及托里散而安,如用云母膏尤妙。
一妇人产后,恶血不止,小腹作痛,服栝子仁汤,下瘀血而痊。凡瘀血停滞,宜急治之,缓则腐化为脓,最为难。若流注关节,则为败症。

- 论肠痈《外科枢要》
- 论肠覃《济阴纲目》
- 论沉脉形状指法主病《伤寒六书》
- 论肠结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成胎分男女之异《济阴纲目》
- 论产后诸禁《类证治裁》
- 论持手诀消息法《疡医大全》
- 论产后调理法《济阴纲目》
- 论持手诀消息法《外科精义》
- 论产后调护《女科秘旨》
- 论持针《针灸易学》
- 论产后伤寒与胎前有别法《伤寒六书》
- 论齿衄《医旨绪余》
- 论产后三禁《妇人规》
- 论齿为肾胃大肠所属《重楼玉钥续编》
- 论产后三禁《景岳全书》
- 论赤白游风《外科枢要》
- 论产后厥症《胎产指南》
- 论赤箭《苏沈良方》
- 论产后服热药之误《济阴纲目》
- 论赤痢自小肠来《质疑录》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为主《女科折衷纂要》
- 论冲气上冲之病因病状病脉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景岳全书》
- 论抽风不是风《医林改错》
- 论产后大补血气为主《济阴纲目》
- 论臭《冯氏锦囊秘录》
- 论产后大补气血《妇人规》
- 论臭痘《冯氏锦囊秘录》
- 论产后疮疡《疡医大全》
- 论出痘饮水即呛《医林改错》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