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胃脘痈(十一)
《圣济总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上升,故人迎热甚,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嗽,或呕脓唾血。若脉洪数,脓成也,急排之。脉迟紧,瘀血也,急下之。否则其毒内攻,腐烂肠胃矣。丹溪先生云∶内疽者,因饮食之毒,七情之火,相郁而发,用射干汤主之。愚常以薏苡仁汤、牡丹皮散、太乙膏选用之亦效。若吐脓血,饮食少思,助胃壮气为主,而佐以前法,不可专治其疮。
【治验】
一男子寒热作渴,不时咳吐,口内血腥,又五日,吐脓,身皮甲错。用射干汤四剂,脓血已止,但气壅痰多,以甘桔汤而愈。
一男子用射干汤之类将愈,但气喘体倦,发热作渴,小便频数。此肺气不足,用补中益气、山药、山茱、麦门、五味。时仲夏,更以生脉散代茶饮而愈。
一妇人素食浓味,吐脓已愈,但小便淋沥,此肺肾气虚。用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及加减八味丸,而愈。若膏粱之人,初起宜用清胃散。

-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卫气《中风论》
-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望色《肯堂医论》
- 论温法《医学集成》
- 论往来寒热《济阴纲目》
- 论温法《医学心悟》
- 论王叔和《伤寒寻源》
-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 论顽木不痛《疡科纲要》
-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治之药《疡科纲要》
-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 论外疡治痰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 论外疡温养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 论外疡清热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理湿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