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鹤膝风(十五)
(妇人症见《妇人良方》,小儿症见《保婴粹要》)
鹤膝风乃调摄失宜,亏损足三阴经,风邪乘虚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内热减食,肢体挛痛,久则膝大而腿细,如鹤之膝,故名之。若伤于脾胃者,补中益气汤为主。伤于肝肾者,六味丸为主。若欲其作脓,或溃后,十全大补汤为主,皆佐以大防风汤。初起须以葱熨,可以内消。若津涸口干,中气不足也,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头晕头痛,阳气不升也,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发热晡热,阴血虚弱也,用四物、参、 、白术。畏寒憎寒,阳气虚弱也,用十全大补汤。饮食少思,胸膈膨胀,脾胃虚痞也,用四君子汤。面色痿黄,饮食少思,脾胃虚弱也,用六君子汤。脓水清稀,肌肉不生,气血俱虚也,用八珍汤。热来复去,有时而动,无根虚火也,用十全大补汤。形瘦嗜卧,寝息发热,痰盛作渴,小便频数,五脏虚损也,用六味丸。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无力,头晕吐痰,肾气冷败也,用八味丸。发热大渴,不欲近衣,面目赤色,脉大而虚,血虚发燥也,用当归补血汤。或有痢后而患者,亦治以前法。余当临症制宜。
【治验】
州守张天泽,左膝肿痛,胸膈痞满,饮食少思,时欲作呕,头晕痰壅,日晡益倦。此脾肺气防风汤,十余剂;又用补中益气,三十余剂而消。
通府刘国威,先筋挛骨痛,右膝漫肿。用化痰消毒之剂,肿痛益甚,食少体倦;加祛风消毒等药,寒热作呕,大便不实;用二陈除湿之类,肿起色赤,内痛如锥。余诊其脉,滑数而无力,此脓已成,元气虚而不能溃也,用十全大补汤四剂,佐以大防风汤,一剂而溃;又百余一儒者腿筋弛长,月余两膝肿痛,此阴虚湿热所乘也,用六味丸为主,佐以八珍汤,加牛膝、杜仲,间以补中益气汤,三月余而消。
一男子腿痛膝肿,脉浮按之弦紧,此肝肾虚弱也,用大防风汤,二剂已退。彼惑于附子有毒小便不禁,膀胱虚而不能约制也;燥热虚痞,胃气弱而不能化也;恍惚健忘,精神失而愦乱也。恶症蜂集,余辞之,后果殁。

- 论鹤膝风《外科枢要》
- 论河间说伤寒之误《研经言》
- 论黑陷《冯氏锦囊秘录》
- 论和法《医学心悟》
- 论黑陷血陷紫陷白陷灰陷及气血虚实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 论和法《医学集成》
- 论喉痹关乎运气而有火湿寒之异《重楼玉钥续编》
- 论何以得之于脚《外台秘要》
- 论喉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合男女必当其年《济阴纲目》
- 论喉症《喉舌备要秘旨》
- 论合和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喉症治法《喉舌备要秘旨》
- 论合和《备急千金要方》
- 论后出余气而解《阴证略例》
- 论合法《针灸易学》
- 论胡麻《苏沈良方》
- 论好用寒药《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滑脉《伤寒发微论》
- 论汗下《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槐花酒《外科理例》
- 论汗下《景岳全书》
- 论黄胆有内伤外感及内伤外感之兼证并详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汗法《医学心悟》
- 论黄湛侯吐血暴证治验《寓意草》
- 论汗法《医学集成》
- 论蛔《原要论》
- 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医旨绪余》
- 论火不归原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汗《原要论》
- 论火法《华佗神方》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