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泡疮(十六)
天泡疮属元气不足,邪气所乘,亦有传染而患。受症在肝肾二经,故多在下体发起。有先筋骨痛而后患者;有先患而后痛者。初起脉浮数,邪在脾肺经也,先用荆防败毒散解散之;
脉弦数,邪在肝胆经也,先用龙胆泻肝汤清解之;脉沉数,邪在脏腑也,先用内疏黄连汤通导之;后用换肌消毒散为主,愈后再无筋骨疼痛之患。若疮凸赤作痛,热毒炽甚也。疮微作痛,毒将杀也。疮色白而不结痂,阳气虚也。色赤而不结痂,阴血虚也。搔痒脉虚浮,气不能相荣也。搔痒脉浮数,血不能相荣也。臀背间或颈间作痒,膀胱阴虚也。阴囊间或股内痒,肝经血虚也。阴囊作痒重坠,肝经阴虚湿热也。小便频数,短少色赤,肝经阴虚也。小便频数,色白短少,脾肺气虚也。面目搔痒,或搔变赤,外邪相搏也。眉间痒,或毛落,肝胆血燥也。饮食少思,口干饮汤,胃气虚也。饮食不化,大便不实,脾气虚也。侵晨或夜间泄泻,脾肾虚也。若治失其法,有蚀伤眼目,腐烂玉茎,拳挛肢体者,但用九味芦荟丸,以清肝火;六味丸,以生肾水;蠲痹解毒散,以养血祛邪,亦有可生者。若误用轻粉等剂,反为难
【治验】
一儒者患前症,先玉茎作痒出水,后阴囊股内、小腹胁臂,发小 ,或干脓窠,误服祛风等弦。余曰∶此患属肝胆经也。左关脉弦,左尺脉浮数者,肾水少而虚热传于肝也。右关脉浮缓,脾胃之气弱也。按之而弦者,肝木乘脾土也。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为主,佐以换一儒者患前症,色 赤作痛,大便秘而不实,服祛风败毒等药。舌痛口干、脉浮而数,此邪色渐白;后用四君加归、 而愈。
一人患此,服攻毒等药,患处凸而色赤作痛,肢体倦怠恶寒发热,脉浮而虚,此元气复伤而邪气实也。用补中益气,二剂而痊。
一儒者患之,误服祛风消毒之药,复伤元气。因劳役过度,内热口干,齿龈作痛,右关脉洪数而虚,此脾胃受伤而火动,用清胃散之类而愈。
进士刘华甫患之数月。用轻粉、朱砂等药,头面背臀,各结一块,二寸许,溃而形气消弱,寒热口干,舌燥唇裂,小便淋漓,痰涎上涌,饮食少思,此脾胃伤,诸脏弱,而虚火动也。
先小便未清,痰涎未止,用加减八味丸而痊。
一儒者患之,头面搔痒,或成粒,或成片,或出水,脾肺脉俱洪数,此风邪所伤。先用荆防败愈。后遍身搔痒,内热口干,佐以六味丸而痊。
一商人每劳役、饮食后则遍身生疮,服祛风败毒之剂,面目胸背臂胁,结一块,如桃栗,凹敷当归膏,内用补阴八珍加萆 五钱,并换肌消毒散加干葛、钩藤钩各一钱,二十余剂,诸症渐退。仍以前药为主,佐以调理之剂,两月余,血气复而疮愈。

- 论天泡疮《外科枢要》
- 论天癸非精血《质疑录》
- 论调经大法《济阴纲目》
- 论天符《古今医统大全》
- 论调经当抑气《济阴纲目》
- 论天地六气《古今医统大全》
- 论调经先去病《济阴纲目》
- 论嚏《读医随笔》
- 论调气《景岳全书》
- 论嚏《虚损启微》
- 论调养《冯氏锦囊秘录》
- 论体盛绝孕治法《寓意草》
- 论同身寸《针灸资生经》
- 论陶节庵《伤寒寻源》
- 论同天符同岁会《古今医统大全》
- 论汤洗法《疡医大全》
- 论童壮《广嗣要语》
- 论汤散丸《苏沈良方》
- 论瞳子散大《原机启微》
- 论痰饮咳嗽《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
- 论痰饮不孕《济阴纲目》
- 论痛《灵枢悬解》
- 论痰积用吐下《济阴纲目》
- 论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痰病类伤寒香港脚类伤寒《质疑录》
- 论痛《外科理例》
- 论太阴元精《苏沈良方》
- 论痛《外科证治全书》
- 论太少气运相临同化《古今医统大全》
- 论痛《内经评文》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