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便痈(四)
(一名便毒、一名 )
便痈属厥阴肝经,内热外寒;或劳倦过度,或房欲不节,或欲心不遂,或强固其精,或肝经湿热而致。治法∶内热外寒者,双解散。劳倦过度者,补中益气汤。房欲不节者,六味丸料。欲心不遂者,先用五苓散加大黄,疏其精滞;后用地黄丸,以补其肝肾,强固其精。或湿热壅滞者,宜用龙胆泻肝汤,疏肝导滞。夫便痈血疝也,属厥阴肝经之络脉,冲任督脉之隧道。故妇人患此,多在两拗肿痛,或腹中结块,小便涩滞。苟治者得法,患者又能调摄,何难敛之有。若概用大黄等剂,以求其内消;或令脓随便下,损其气血,及不慎起居饮食者,
【治验】
府庠沈尼文,年二十,左拗患之。余以肝肾阴虚。先用托里药,溃而将愈。因入房,发热作渴,右边亦作痛,脓水清稀,虚症悉至,脉洪大而无力,势甚可畏。用十全大补加附子一钱,脉症顿退,再剂全退。后用大补汤,三十剂而愈。
一儒者肿痛便涩,用八正散二剂,清肝火,导湿热,而肿痛愈;再以小柴胡加芎、归、泽泻、山栀,二剂清肝火补脾血而小便利。
一男子溃而肿痛不止,此余毒未解,用活命饮,一剂而痛止;再剂而肿消。
一男子痛甚发热,用前饮一剂痛止;再以神效栝蒌散,加山栀、柴胡、二剂而消。
一男子肿而不溃,余谓此因阳气虚弱,用参、 、归、术,以补托元气;用白芷、皂角刺、柴胡、甘草节,以排脓清肝,数剂而溃;以八珍加柴胡,补其气血,数剂而愈。
一男子已溃,而痛不止,小便秘涩,此肝火未解也。与小柴胡汤加黄柏、知母、芎、归,痛止便利,更以托里当归汤而疮敛。若毒未解,而痛不止者,须用活命饮。
一妇人素清苦,因郁怒,患前症。或用败毒寒凉之药,反晡热内热,自汗盗汗,月经不行,口干咽燥。余谓此郁气伤脾,因药复损,先以当归汤数剂,后兼逍遥散,各五十余剂,而诸
一妇人小腹内如有所梗,两拗并人门俱肿,小便淋涩,经候不调,内热不渴,饮食少思,腹内初如鸡卵而渐大,脉洪数而虚,左关尤甚,属肝脾郁结之症也。用加味归脾汤,肝火退而脾土健,间以逍遥散下芦荟丸而愈。
一妇人两拗肿痛,腹内一块,不时上攻,月经不调,小便不利。余以为肝脾气滞,以四君加芎、归、柴胡、山栀而愈。后因郁怒,前症复作,却兼胸胁胀满盗汗,此肝木甚而伤脾土。
一妇人小腹内,或作痛,或痞闷,两拗肿痛,内热寒热,胸膈不利,饮食不甘,形体日瘦,此肝气滞,而伤脾气。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六味丸,渐愈,更用芦荟丸而痊愈。
一妇人两拗肿痛,小腹痞胀,小便时数,白带时下,寒热往来,小水淋沥。余谓脾气滞而血病,用龙胆泻肝汤渐愈;又用加味逍遥散、六味丸而痊愈。
一妇人患前症,胸胁胀闷,或小便不利,或时作痛,小便涩滞,服疏气豁痰等药益甚。
余谓肝火气分之病,用龙胆泻肝汤以清肝热;又用加味逍遥散以生肝血;六味丸以滋肾水而愈。
一妇人患前症。余谓此肝脾郁怒之症。不信,别服化痰利气之剂,胸腹胀闷。又服峻利疏导之剂,变脾虚发肿之症而殁。
一妇人两拗肿痛,内热作渴,饮食不甘,肢体倦怠,阴中作梗,小便赤涩。为肝脾阴虚湿热理肝火,胀痛顿止。又以加味逍遥散,调补肝火而痊。
一妇人两拗作痛,寒热内热,小便赤涩,胸胁不利,此肝火动而脾气伤。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数剂少愈;又与加味归脾汤,诸症悉退,再用加味逍遥散而痊愈。
一妇人小腹痞闷,小便不利,内热体倦懒食,此气血虚,而兼肝火。用八珍汤加柴、栀、胆草,治之而安。
一妇人阴中如梗,两拗肿痛,寒热不食,小便频数,小腹重坠,余以为肝脾郁结所致。先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茯苓、车前子、青皮,以清肝火升脾气;更以加味归脾汤,二十余剂,调理脾郁而愈。

- 论便痈《外科枢要》
- 论便血《外科枢要》
- 论辨半阴半阳疮疡法《疡医大全》
- 论变黑腰痛《冯氏锦囊秘录》
- 论辨纯阳疮疡法《疡医大全》
- 论避忌《针灸大全》
- 论辨纯阴疮疡法《疡医大全》
- 论避秽气《疡医大全》
- 论辨脓法《疡医大全》
- 论避秽气《冯氏锦囊秘录》
- 论标本《古今医统大全》
- 论痹《华佗神方》
- 论表里寒热虚实《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痹《中藏经》
- 论表里虚实《伤寒发微论》
- 论蓖麻子《外科理例》
- 论表里阴阳汗吐下温解法《医学入门》
- 论鼻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表虚及小便多少肺痈肺痿《外科理例》
- 论鼻涕鼻衄鼻扇《原要论》
- 论表证未罢未可下《伤寒发微论》
- 论崩中由伤损冲任《济阴纲目》
- 论鬓疽《外科枢要》
- 论崩漏杂治法《济阴纲目》
- 论并治法《外科理例》
- 论崩漏出痘《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病犯不治《外科理例》
- 论背痈头开不住《疡医大全》
- 论病生死法《外科正宗》
- 论背疽其源有五《外科精要》
- 论病生死法《外科选要》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