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疔疮(九)
《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多由膏粱浓味之所致,或因卒中饮食之毒,或感四时不正之气,或感蛇虫之毒,或感死畜之秽,各宜审而治之。其毒多生于头面四肢,形色不一,或如小疮,或如水泡,或疼痛,或麻木,或寒热作痛,或呕吐恶心,或肢体拘急,并用隔蒜灸,并服解毒之剂。若不省人事,或牙关紧急者,以夺命丹为末,葱酒调灌之。
若生两足者,多有红丝至脐;生两手者,多有红丝至心;生唇面口内者,多有红丝入喉。皆急用针挑破其丝,使出恶血,以泄其毒。若患于偏僻之处,药所难导者,惟灸法大有回生之功。然疔之名状,虽有十三种之不同,而治法但审其元气虚实,邪之表里,而庶无误人于夭札也。若专泥于疏利表散,非惟无益,而反害之。凡人暴死,多是疔毒,急取灯遍照其身。若是小疮,即是其毒,宜急灸之,并服夺命丹等药,亦有复苏者。
【治验】
长洲庠苏子忠鼻梁患之,症属表邪,但气血俱虚,不胜发散,遂用补中益气为主,佐以防风、白芷而愈。
一男子小指患之,或为针刺出血,敷以凉药,掌指皆肿三四倍,色黯神昏,此邪气郁遏。余先以夺命丹一服,活命饮二剂,稍可。余因他往,或为遍刺其手,出鲜血碗许,臂肿如瓠,指大数倍,用大剂参、 、归、术之类,及频灸遍身而肿消。但大便不实,时常泄气,此元气下陷,以补中益气加骨脂、肉蔻、吴茱、五味;又日以人参五钱,麦门三钱,五味二钱,水煎代茶饮;又用大补药,五十余帖而愈。设此症初不用解毒之剂,后不用大补之药,死无白莲泾陈伯和子,唇患之,有紫脉延至口内,将及于喉。余曰∶紫脉过喉,则难治矣,须针口内肿胀,针不能入,乃砭面、唇出黑血碗许,势虽少退,终至不起。惜哉!

- 论疔疮《外科枢要》
- 论点穴《痰火点雪》
- 论疔疮肿《外科精义》
- 论点艾火《针灸大全》
- 论定神《针灸易学》
- 论颠狂(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定死脉形候歌《疡医大全》
- 论地菘《苏沈良方》
- 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及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地骨皮《苏沈良方》
- 论痘不可妄汗、妄下及宜微汗、微下证《疡医大全》
- 论的涵义《思考中医》
- 论痘不可妄汗妄下及宜微汗微下症《冯氏锦囊秘录》
- 论得之所由《外台秘要》
- 论痘出候《冯氏锦囊秘录》
-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外台秘要》
- 论痘疮根源《疡医大全》
- 论倒靥复灌复出《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痘当投热药辨《冯氏锦囊秘录》
- 论倒靥便秘及利《冯氏锦囊秘录》
- 论痘非胎毒《医林改错》
- 论倒睫赤烂《原机启微》
- 论痘后疮疡《疡医大全》
- 论倒仓法《丹溪心法》
- 论痘浆不是血化《医林改错》
- 论刀针砭石法《疡医大全》
- 论痘始终顺逆险(计十条)《冯氏锦囊秘录》
- 论淡竹《苏沈良方》
- 论痘五不治《冯氏锦囊秘录》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痘痈疹毒不同《冯氏锦囊秘录》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