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腹痈(十三)
(男妇同用)
腹痈谓疮生于肚腹,或生于皮里膜外。属膏粱浓味,七情郁火。若漫肿坚硬,肉色不变,或也,托里消毒散。脓成而不外溃者,气血虚也,卧针而刺之。肿 作痛者,邪气实也,先用仙方活命饮,隔蒜灸以杀其毒;后用托里散以补其气。若初起欲其内消,当助胃壮气,使根本坚固,而以行经活血之药佐之。若以克伐之剂,欲其内消,则肿者不能溃,溃者不能敛。
若用疏利之药,下其脓,则少壮者,多为难治,老弱者立见危亡。亦有食积疝气类此者,见
【治验】
司马李梧山患此,腹痛而势已成,用活命饮,一剂痛顿止。用托里消毒散,肿顿起,此脓将成也。用托里散补之,自溃而愈。
锦衣掌堂刘廷器,正德辛未仲夏,腹患痈,溃而脓清,热渴腹胀,作呕不食。或以为热毒内呕止食进;再用托里等剂而疮愈。
进士边云庄,腹痛恶寒,脉浮数。余曰∶浮数之脉,而反恶寒,疮疽之症也。不信,数日后脓溃臀矣,气血俱虚,何以收敛。急用活命饮一钟,臀溃一孔,出脓斗许,气息奄奄。用大补烦躁,脉大,举按皆实。省而诊之,脉洪大,按之如无,以十全大补,倍用参、 至四斤,更加附子二枚,煎膏服而痉止;又用十全大补汤,五十余剂而疮敛。
上舍周一元,腹患痈,三月不愈。脓水清稀,朝寒暮热,服四物、黄柏、知母之类,食少作,气血虚也。食少作泻,脾肾虚也。痰涌胸痞,脾肺虚也。悉因真气虚,而邪气实也。当先壮其胃气,使诸脏有所禀,而邪自退矣。遂用六君加黄 、当归,数剂诸症渐退;又用十全大补汤,肌肉渐敛,更用补中益气汤,调理而痊。
上舍毛体仁,素阴虚。春初咳嗽,胸中隐痛,肾脉数而无力,肺脉数而时见,此肾脉亏损,阴火炽盛。用六味地黄丸料一剂,服之,病势虽减,内痈已成。盖因元气虚,而未能发出,火令可畏。不信,服痰火之剂,两月后,乳间微肿,脉洪数而无力。余曰∶脓内溃矣,当刺出其脓,以免内攻之祸。不信,又月余,请视。但针得一孔,脓HT 不利,仍复内攻,唇舌青赤。余曰∶脏腑已坏,吾何能治之!后果殁。
从侄孙年十四而HT 姻,乙巳春,年二十四,腹中气痛,用大黄等药二剂,下血甚多,胸腹胀满,痰喘发热。又服破气降火药一剂,汗出如水,手足如冰。余他往适归,诊之左关洪数,右尺尤甚,乃腹痈也,虽能收敛,至夏必变而成瘵症。用参、 各一两,归、术各五钱,陈又二剂肿痛脉滑,数针出脓瘀,更用大补汤,精神饮食如故。因遗精,患处色黯,用前药,加五味、山茱、山药、骨脂、吴茱等剂,疮痛渐敛,瘵症悉具。其脉非洪大而数,即微细如无,惟专服独参汤、人乳汁,少复,良久仍脱。余曰∶当备后事,以俟火旺。乃祷鬼神,巫者历言往事如见,更示以方药,皆峻利之剂。且言保其必生,敬信服之,后果殁。经曰∶拘于鬼神,不可与言至德。而况又轻信方药于邪妄之人耶!书此以警后患。

- 论腹痈《外科枢要》
- 论腹痛《原要论》
- 论腹中瘀血《济阴纲目》
- 论富贵贫贱之病不同《冯氏锦囊秘录》
- 论甘草《苏沈良方》
- 论富贵贫贱嗣育得失《冯氏锦囊秘录》
- 论肝病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附子饼《外科理例》
- 论肝脾生病《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论附骨疽《外科精义》
- 论肝气(二条)《知医必辨》
- 论附骨疽《外科枢要》
- 论肝无补法《质疑录》
- 论附骨疽《外科理例》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妇人诸疾《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妇人诸积形状《济阴纲目》
- 论疳蚀疮《冯氏锦囊秘录》
- 论妇人温热《重订广温热论》
- 论干枯陷伏倒靥等症《冯氏锦囊秘录》
- 论妇人温病《温热论》
- 论干燥《冯氏锦囊秘录》
- 论妇人伤寒与男子不同治法《伤寒六书》
- 论革脉之形状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妇人热劳《外科理例》
- 论隔蒜灸《外科理例》
- 论妇人痞《济阴纲目》
- 论隔蒜灸得效《外科精要》
- 论妇人瘕并属血病《济阴纲目》
- 论膈噎《史载之方》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