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内经》云∶五脏不和,九窍不通,六腑不和,留结为痈。又云∶形伤痛,气伤肿。此则脏腑不和,疮发于外也。明矣!涂贴寒凉,岂能调和脏腑,宣通气血耶。设使肿痛热渴,脉滑数而有力,属纯阳,宜内用济阴丹,外用益阳散,则热毒自解,瘀滞自散。若似肿非肿,似痛非痛,似溃不溃,似赤不赤,脉洪数而无力,属半阳半阴,宜内用冲和汤,外用阴阳散,则气血自和,瘀滞自消。若微肿微痛,或色黯不痛,或坚硬不溃,脉洪大,按之微细软弱,属纯阴,宜内服回阳汤,外敷抑阴散,则脾胃自健,阳气自回。丹溪先生云∶敷贴之剂,应酬轻小热症耳,若不辨其阴症阳症之所由分,而妄敷寒凉之剂,迷塞腠理,凝滞气血,毒反内攻而肉反死矣。况运气得寒而不健,瘀血得寒而不散,瘀肉得寒而不溃,新肉得寒而不生
【治验】
阁老翟石门子,耳下作痛,内服外敷,皆寒凉败毒,更加肿痛,项间肿硬,肉色如故,内连胸。余适考满到京,邀视之。虽肿坚而脉滑数,此脓内溃也,虽足三阳,热毒之症,为寒凉凝结,不能外溃,先用六君子、补中益气各二剂,谓补脾胃,升发阳气,患处亦软,针出瘀脓甚多,仍服至数剂而愈。
地官李北川腿患痈,内外用败毒寒凉,因痛极,刺出瘀脓,方知为痈。疮口开张,肉紫冷陷,外无肿势,此阳气虚寒而不能收敛,用豆豉饼、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饮食进而患处暖;再以十全大补汤,元气复而疮口愈。
一男子腿肿一块,经年不消,饮食少思,强食则胀,或作泻,日渐消瘦,两尺脉微细,此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以八味丸治之,饮食渐进,肿患亦消。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外科枢要》
- 论疮疡痛痒麻木《疡医大全》
- 论疮疡未溃不宜概用败毒之药《疡医大全》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外科枢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外科枢要》
- 论疮疡四肢逆冷《疡医大全》
- 论疮疡无寐肉筋惕《疡医大全》
- 论疮疡食肉《外科理例》
- 论疮疡五善七恶救援法《疡医大全》
- 论疮疡散走流注《疡医大全》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外科枢要》
- 论疮疡三因受病主治不同《疡医大全》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疡医大全》
- 论疮疡去腐肉法《疡医大全》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外科枢要》
- 论疮疡去腐肉《外科枢要》
- 论疮疡胸痞《疡医大全》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外科枢要》
- 论疮疡虚实《疡医大全》
- 论疮疡轻证用重剂《疡医大全》
- 论疮疡阳气脱陷《疡医大全》
- 论疮疡轻投十宣散等剂《疡医大全》
- 论疮疡阳气脱陷《外科枢要》
- 论疮疡泥用止痛药《疡医大全》
- 论疮疡用汗下药《疡医大全》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外科枢要》
- 论疮疡用汗下药《外科枢要》
- 论疮疡目斜视上《疡医大全》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外科枢要》
- 论疮疡面赤不得攻下《疡医大全》
- 论疮疡用香散药《疡医大全》
《外科枢要》
- 作者:薛己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论疮疡二十六脉所主(一)
- 论疮疡五善七恶主治(二)
- 论疮疡当明本末虚实(三)
- 论疮疡用针宜禁(四)
- 论疮疡欲呕作呕(五)
- 论疮疡用汗下药(六)
- 论疮疡围寒凉之药(七)
- 论疮疡泥用定痛散(八)
- 论疮疡用生肌之药(九)
- 论疮疡去腐肉(十)
- 论疮疡未溃用败毒之药(十一)
- 论疮疡用针勿忌尻神(十二)
- 论疮疡阳气脱陷(十三)
- 论疮疡发热烦躁(十四)
- 论疮疡轻症用重剂(十五)
- 论疮疡当舍时从症(十六)
- 论疮疡大便秘结(十七)
- 论疮疡大便泻利(十八)
- 论疮疡小便淋漓频数不利(十九)
- 论疮疡作渴(二十)
- 论疮疡出血(二十一)
- 卷二
- 论脑疽(一)
- 论耳疮(二)
- 论鬓疽(三)
- 论瘰(四)
- 论时毒(五)
- 论腮(六)
- 论发背(七)
- 论乳痈乳岩结核(八)
- 论疔疮(九)
- 论肺疽肺痿(十)
- 论胃脘痈(十一)
- 论肠痈(十二)
- 论腹痈(十三)
- 论流注(十四)
- 论鹤膝风(十五)
- 论天泡疮(十六)
- 论赤白游风(十七)
- 论疥疮(十八)
- 论附骨疽(十九)
- 论多骨疽(二十)
- 论翻花疮(二十一)
- 卷三
- 论臀痈(一)
- 论囊痈(二)
- 论悬痈(三)
- 论便痈(四)
- 论下疳疮(五)
- 论痔疮(六)
- 论便血(七)
- 论脱肛(八)
- 论肾脏风疮(九)
- 论疮(十)
- 论足跟疮(十一)
- 论脚发(十二)
- 论脱疽(十三)
- 论瘤赘(十四)
- 论疣子(十五)
- 论发痉(十六)
- 论类破伤风症(十七)
- 论疮疡随症加减用药(十八)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