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足阳明是其经也。
胃气绝,则五日死;实则中胀便难,肢节疼痛,不下食,呕吐不已;虚则肠鸣胀满,引水滑泄;寒则腹中痛,不能食冷物;热则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卧,语狂目乱,便硬者是也。病甚则腹胁胀满,吐逆不入食,当心痛,上下不通,恶闻食臭,嫌人语,振寒,喜伸欠。
胃中热则唇黑,热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颠狂不定,汗出额上,鼽衄不止。虚极则四肢肿满,胸中短气,谷不化,中消也。胃中风则溏泄不巳。胃不足则多饥不消食。病人鼻下平则胃中病,渴者不可治[一本无上十三字作微燥而渴者可治]。
胃脉博坚而长,其色黄赤者,当病折腰[一作髀]。其脉软而散者,病食痹。左关上脉浮而大者,虚也。浮而短涩者,实也。浮而微滑者,亦虚也。净而迟者,寒也。浮而数者,实也。虚实寒热生死之法,察而端谨,则成神妙也。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胃脘痈《外科枢要》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胃气不降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病初发脉象舌苔本无一定《温热逢源》
- 论胃病噎膈(即胃癌)治法及反胃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病正宗》
- 论卫气《中风论》
- 论温病与伤寒病情不同治法各异《温热逢源》
- 论痿与柔风香港脚相类《外科理例》
- 论温法《医学集成》
- 论痿蹙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温法《医学心悟》
- 论望色《肯堂医论》
- 论温疟证《伤寒发微论》
- 论往来寒热《济阴纲目》
- 论温热本症疗法(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王叔和《伤寒寻源》
- 论温热病舌黄《塘医话》
- 论顽木不痛《疡科纲要》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温病正宗》
- 论外治之药《疡科纲要》
- 论温热伏气与新感不同(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治痰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即是伏火《温病正宗》
- 论外疡温养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即是伏火(添加)《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提脓托毒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兼症疗法《重订广温热论》
- 论外疡清热之剂《疡科纲要》
- 论温热四时皆有《温病正宗》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