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秦有良医,曰和曰缓,彼其望色辨候,洞见膏肓,非所谓神灵诡异者欤!乃其论针灸,述汤药,言言典要,开启后人,又何其纯粹以精也!岂不以疾病常有,怪病罕逢,惟能知常,方能知变,故于命名之日,早以和缓自任欤!夫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归于平,是即和法也,缓治也。
毒药治病去其五,良药治病去其七,亦即和法也,缓治也。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否则眩异标新,用违其度,欲求近效,反速危亡,不和不缓故也。雄自束发受书,习举子业,东涂西抹,迄无所成,遂乃决然舍去,究心于《灵、素》诸书,自张长沙下迄时彦,所有着述,并皆参观。仲景 乎尚已,其他各有专长,亦各有偏执,求其纯粹以精,不失和缓之意者,千余年来不过数人。因思医学至今芜杂已极,医家病家目不睹先正典型,群相率而喜新厌故,流毒安有穷哉!救正之法,惟有执简驭繁,明白指示,庶几后学一归醇正,不惑殊趋。爰将数十年所稍稍有得,而笔之于简者,都为一集以问世,名曰《医醇》,共二十四卷,分为六门∶曰脉、症、治,首察脉,次辨症,次施治,此三者为大纲。就治字中又分三层∶曰理、法、意,医有医理,治有治法,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不幸刻本尽付祝融,求之二年不可复得。近因左足偏废,艰于步履,坐卧一室,乃追忆《医醇》中语,随笔录出,不及十之二三。儿辈复请付梓,予以并非全书,不欲更灾梨枣;而门下士以为虽非全豹,亦见一斑,且指迷处正复不少,若并此湮没,则大负从前医尚和缓之苦心矣。勉从其请,改题曰《医醇KT 义》,而自序其巅末如此。惟愿阅是编者,谅予之心,匡其不逮而惠教之,则幸甚!
同治二年岁在癸亥仲春之吉武进费伯雄晋卿氏题于古延陵之寓斋

- 自序《校注医醇剩义》
- 自序《妇科玉尺》
- 自序《温病正宗》
- 自序《儿科萃精》
- 自序《金匮要略心典》
- 自序《医原》
- 自序《伤寒寻源》
- 自序《时病论》
- 自序《程杏轩医案》
- 自序《冷庐医话》
- 自序《专治麻痧初编》
- 自序《松峰说疫》
- 自序《活幼心书》
- 自序《轩岐救正论》
- 自序《本草便读》
- 自序《儿科要略》
- 自序《医学从众录》
- 自序《血证论》
- 自序《痧胀玉衡》
- 自序《推拿抉微》
- 自序《吴医汇讲》
- 自序《读医随笔》
- 自序《叶选医衡》
- 自序《温病条辨》
- 自序《研经言》
- 自序《胎产心法》
- 自序《本草害利》
- 自序《金匮玉函经二注》
- 自序《本草撮要》
- 自序《仲景伤寒补亡论》
- 自序《经验丹方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