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一、确定有无肥胖

《减肥新法与技巧》书籍目录

(一)诊断方法及标准

1、根据身高、年龄及性别查表或按下式推算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本法适用于身高155厘米以下者;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本法适用于身高155厘米以上者。

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超过10%为超重或过重。

2、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身高2(千克/米2)〕如超过24,不论其性别均属肥胖。世界卫生组织及英、美国家为男性>27,女性>25即诊断肥胖。

3、采用特制皮肤皱折卡钳测量皮肤皱折厚度,肩胛下区皮肤皱折厚度男性为9.1~14.3毫米,平均13.1毫米;女性为9~12毫米,平均11.5毫米,如超过14毫米可诊断肥胖。三角肌区男性为7.9~17.8毫米,平均12.3毫米;女性为13~25毫米,平均为18.1毫米,如男性超过23毫米,女性超过30毫米为肥胖。

(二)在使用标准体重时应注意的问题

1、肥胖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但也有主张超过15%为肥胖者。

2、有关身高、体重标准数据表有相当的局限性,不一定人人适用。

(三)体重增加的原因 体重的增加是脂肪成分过多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肥胖的定义是机体脂肪成分过多,脂肪组织过多,故精确的诊断应以测量全身脂肪重量及所占比例为准,而不单纯依据体重的增加。

1、脂肪测定方法 有以下几种。

(1)应用脂溶气体放射性核素85氪密闭吸入稀释法直接测得人体脂肪量。

(2)应用人体密度(Dm)或比重测验计算,放射性核素40钾或42钾全身扫描以及重水(D2O)稀释法等方法间接测得人体脂肪量。

上述两种方法复杂,需特殊设备,不便于临床应用。

(3)皮下脂肪厚度测量前已述及,也可用X线软组织照相法或超声波反射照相法来估计肥胖的程度。此3种方法均较准确。

2、脂肪细胞大小及数目测定 方法为:前一日晚餐后禁食,次晨空腹用针抽吸三头肌、腹部脐旁和臀部外上象限的脂肪,经处理,算出此三部位之脂肪细胞平均大小。在中年正常人每个脂肪细胞约含0.50~0.60微克脂肪。总体脂可用同位素方法测定,总体脂量除以脂肪细胞平均大小,即为脂肪细胞数。正常中年人,脂肪细胞数约为3.1×1010。极度肥胖者可达(10~12)×1010

3、确定有否水、钠潴留 诊断肥胖时应除外体重增加是否因水钠潴留所致。体内水钠潴留,体重增加迅速,24小时内体重增加可达1千克以上。也可能脂肪增多同时有水钠潴留,即水钠潴留性肥胖。立卧位水试验有助于诊断。立卧位水试验方法:清晨空腹排尿后,于20分钟内饮水1000毫升,然后每小时排尿1次,连续4次,测每小时尿量及4小时总尿量。第一天取卧位(不用枕头),第二天在同样时间取立位(活动或工作)重复试验1次。结果判定:正常人卧位时,饮水量在3小时内排出,4小时尿总量超过饮水量;立位时,4小时尿总量较卧位时稍少,平均为饮水量90%,一般在80%以上。水、钠潴留性肥胖病人,卧位时排出情况和正常人相仿,立位时4小时排尿量平均约为饮水量的40%,同时有钠潴留,尿钠排量明显低于卧位时。

4、体重增加是否由于肌肉发达所致 运动员或从事重体力劳动者,肌肉发达,体重可能超过标准数值,不应该诊断为肥胖。测定人体总脂肪量,可以鉴别。30岁时男性总脂肪量约为体重的15%,女性为22%。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5%即为肥胖。一般认为非从事剧烈体育锻炼或重体力劳动者,肌肉发达已达平衡状态,一旦体重增加,一般代表脂肪沉着。

5、其他 肥胖有时可误诊为妊娠,或将妊娠误诊为肥胖。

在腹部脂肪特别增多的肥胖妇女,如伴有闭经,可误诊为早期妊娠,妇科检查可除外妊娠,也有原为肥胖较著的妇女,平时月经不调,又因妊娠反应不著,近期体重迅速增加,以为肥胖发展迅速而要求减肥,经妇产科检查下始确认为妊娠。故对肥胖妇女短期内体重增加迅速者须除外妊娠。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减肥新法与技巧》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减肥新法与技巧》书籍目录
  1. 确定有无肥胖《减肥新法与技巧》
  2. 确定研究目的《预防医学》
  3. 确定诊断《预防医学》
  4. 确定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真皮的分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5. 确定诊断标准《流行病学》
  6. 确定神经递质的性质、定性和分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7. 确定正常值范围的方法《医学统计学》
  8. 确定排列顺序的方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9. 确定正常值范围的一般原则和步骤《医学统计学》
  10. 确定病因和疾病因果关系的标准《预防医学》
  11. 《本草纲目》
  12. 确定P值,作出推断结论《预防医学》
  13. 《本经逢原》
  14. 雀嘴式《气功外气疗法》
  15. 《本草从新》
  16. 雀子斑《中医词典》
  17. 《本草分经》
  18. 雀啄脉《中医词典》
  19. 《本草撮要》
  20. 雀啄脉《中医名词词典》
  21. 《药性切用》
  22. 雀啄灸《中医词典》
  23. 鹊目症《眼科阐微》
  24. 雀啄法《中医词典》
  25. 鹊桥《中医词典》
  26. 雀医草《名医别录》
  27. 鹊石散《仁术便览》
  28. 雀医草《证类本草》
  29. 《中医词典》
  30. 雀医草《新修本草》
  31. 阙(阙中、印堂)《中医名词词典》

《减肥新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