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消渴根原

《四圣心源》书籍目录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 山萸一两四钱 山药一两四钱 丹皮一两 茯苓一两 泽泻一两 桂枝三钱五分 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不知,渐加。

《金匮》: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藏。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金匮》: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龙骨三钱,煅,研 牡蛎三钱,煅,研 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素问》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四圣心源》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四圣心源》书籍目录
  1. 消渴根原《四圣心源》
  2. 消渴腹胀《圣济总录》
  3. 消渴后成水《圣济总录》
  4. 消渴方一十七首《外台秘要》
  5. 消渴后成痈疽《圣济总录》
  6. 消渴方《普济本事方》
  7. 消渴后虚乏《圣济总录》
  8. 消渴方《汤头歌诀》
  9. 消渴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10. 消渴方《医方论》
  11. 消渴候《诸病源候论》
  12. 消渴方《医学三字经》
  13. 消渴简便方《幼幼集成》
  14. 消渴方《目经大成》
  15. 消渴解《素灵微蕴》
  16. 消渴方《医学入门》
  17. 消渴口干燥方三首《外台秘要》
  18. 消渴泛义《思考中医》
  19. 消渴口舌干燥《圣济总录》
  20. 消渴烦躁《圣济总录》
  21. 消渴类《察病指南》
  22. 消渴二《金匮悬解》
  23. 消渴六《金匮悬解》
  24. 消渴大小总论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5. 消渴论《医门法律》
  26. 消渴从脉分症论《三指禅》
  27. 消渴论《医贯》
  28. 消渴不宜针灸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29. 消渴论《侣山堂类辩》
  30. 消渴病《奇效简便良方》
  31. 消渴门《医方考》

《四圣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