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根原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 反胃根原《四圣心源》
- 反胃大吐《傅青主男科》
- 反胃解《素灵微蕴》
- 反胃部《本草易读》
- 反胃门《张氏医通》
- 反胃《灸法秘传》
- 反胃诗《医学实在易》
- 反胃《药症忌宜》
- 反胃吐食《医学衷中参西录》
- 反胃《针灸资生经》
- 反胃噎膈《医碥》
- 反胃《吴鞠通医案》
- 反胃噎膈《医碥》
- 反胃《医学摘粹》
- 反胃噎膈《经验丹方汇编》
- 反胃《医学摘粹》
- 反胃噎膈又方《奇效简便良方》
- 反胃《卫生易简方》
- 反胃噎疾《奇效简便良方》
- 反胃《儒门事亲》
- 反向PCR(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反胃《证治汇补》
- 反阳《中医词典》
- 反胃《普济方·针灸》
- 反仰其手《读医随笔》
- 反胃《证治准绳·类方》
- 反医法《石室秘录》
- 反胃《张氏医通》
- 反应点《中医词典》
- 反胃《续名医类案》
- 反应过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