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胃肠道检查方法

《放射诊断学》书籍目录

胃肠道(Thegastrointestinal tract)是一个宽窄不等的软组织管腔,使用造影剂才能显示其内腔和粘膜皱襞、形态和功能等,对胃肠道常见病,如溃疡、癌肿等,有重要诊断价值。亦可借助胃肠道的位置和形态改变,对腹内肿块可作出定位诊断。能判断消化道癌肿的浸润范围与程度,可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亦可作为对胃肠道病变治疗过程中的疗效随访观察。

造影所见内腔影像虽可间接反映内壁状况,但对显露壁层及周围病受到一定限制。胃肠道的血管造影对诊断胃肠道血管病变、肿瘤浸润等都具有诊断价值,但检查方法较繁琐,要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根据解剖与功能的差别,X线检查方法,有下列几类:

一、普通检查

(一)透视(Fluoroscopy)

腹部透视大多采用立位或卧位,其优点是操作简便。主要应用于诊断胃肠道穿孔与肠梗阻,立位透视可以作出明确的诊断。还可以显示胃肠道气体的分布、形态和不透光X线致密影,观察膈肌及胃肠异物活动情况。所以腹部透视在设备简陋及战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检查方法。但其缺点是只能书写记录,对须复查的患者不能作永久的精确比较。

(二)照相(Radiography)

腹部照相亦称腹部平片:摄影与透视相比可更清楚的显示胃肠道气体、腹部钙化及实质脏器的形态、位置等。腹部照相最常用的是仰卧位,但根据病情需要可照立位或侧卧前后水平位。胃肠道穿孔患者常采用立位或左侧卧位水平投照;肠梗阻患者则需仰卧位及立位二种位置。腹部平片范围应上至膈肌,下至耻骨联合上缘,特别应包括腹壁软组织。

二、造影检查

(一)钡餐(Briummeal)

胃肠道检查所用的造影剂是医用硫酸钡,由于钡的原子序数高,不易被X线穿透,在胃肠道内与周围器官形成明显对比。目前使用的钡剂大多是复方硫酸钡,根据不同检查部位,使用前将硫酸钡加温开水调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口服后检查胃肠道称为钡餐检查。根据病情要求可进行包括食管至结肠的检查,观察其形态和功能变化。由于检查方法的更新,除观察胃肠道功能情况外,现多进行分段检查,如重点观察食管时称为食管钡餐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至空肠上中段时称为上胃肠道钡餐检查;须重点检查胃肠道功能者,则须按时定期检查胃、小肠与右半结肠,称为胃肠道钡餐检查。

此外,在临床疑有胃肠道穿孔、肠梗阻等患者,须了解穿孔与梗阻的确切部位时,应改用碘制剂造影,如碘油、泛影葡胺等,但对碘过敏者禁用。

1.造影前的准备 患者在钡餐检查前一天晚饭后禁食,次晨空腹至放射线科接受检查。如不禁食,胃内容物可影响胃肠形态的观察;服某些药物则可影响胃肠道功能。幽门梗阻患者,应先洗胃,抽净胃内容物后再检查。

2.检查步骤 服钡前常规先透视胸、腹部,注意腹部有无气液面及异常影。服钡时于不同体位(立位、卧位)顺序观察食管和胃肠道,间隔一定时间后,检查下肠道。整个检查过程中,透视是基本的方法,再辅以摄片。透视下进行摄片,称为点片(Spot film)

无论透视或摄片,胃肠道造影要着重显示胃肠道粘膜(又称粘膜像),粘膜不仅是病变的好发部位,而且粘膜改变是早期病变的主要依据。充分观察粘膜像后,再应用多量地钡剂(约200-300ml)使被检查部位充分扩张,继续观察胃肠道的位置、形状与功能状况,此充分扩张状是为充盈像。若用手或压迫器进行局部按压,进一步观察局部粘膜、管壁或病变与周围的关系等,是为压迫像;利用腔道内的原有气体,或服用产生气体的药物,造成气钡双重对比影像,是为气钡双重造影像,能显示粘膜的微细结构,如胃粘膜的胃小区,其显示有利于发现表浅的细小病灶,对胃肠早期癌肿的发现有重要价值。上述四种影像在检查中是必需的,是相辅相成而不能取而代之,这点应引起重视。

食管钡餐检查:一般采取立位多体位透视下观察,先在右前斜位,然后转为前后正位和左前斜位观察。吞钡后从不同角度观察食管所显示的轮廓和粘膜像,以及食管的蠕动、柔软度和通畅与否等。必要时加以点片。在检查过程中,应根据病变情况,使用一些特殊方法来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如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最好能取俯卧位,左侧抬高,或做呃气动作或服产气药物造成气钡双重对比,均有利于显示微细病变。食管钡餐造影使用浓度80-100%(W/V)。

胃肠钡餐检查: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及右半结肠。先口服适量产气药物及吞一大口钡剂,立位观察食管后,然后吞服全量钡剂,在不同体位角度下观察胃十二指肠各部的形状、轮廓、位置、大小、蠕动及幽门开放情况。并利用体位使各部形成气钡双重双比,结合加压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在胃和十二指肠检查完成后,根据病情需要间隔一定时间检查各段小肠、回盲部及结肠。在透视过程中,应适时地拍摄点片,留下记录。胃肠钡餐使用的浓度多采用180-200%(W/V)

气钡双重造影:口服适量钡剂和产气剂,胃腔充气扩张,在粘膜面上涂

布粘附均匀薄层钡剂,形成良好的气钡双重对比,可清楚地显示粘膜的微细结构,如胃粘膜的胃小区、胃小沟,其显示有利于发现表浅的细小病灶,对胃肠道早癌肿的发现有重要价值。

(二)低张十二指肠造影(HypotonicDuodenography)

应用胆碱能药物质财富常用654-2 20mg、肌肉注射),降低胃肠道的张力和蠕动,进行钡气双重造影。适用于检查胰腺、十二指肠病变,其检查价值可纠正常规造影时充盈不佳或肠壁收缩所致的假像。它能清楚显示乳头的情况。临床应用时可分插管法与无管法两种,前者系经鼻插入薄壁柔软的导管入胃,以后在导管内插入导丝,在透视下,利用手法与体位,将导管置放到十二指肠降部。以后抽出导丝,肌注低张药物,经导管注入适量地钡剂与气体,造成十二指肠充盈像与钡气双重对比像。后者系在胃肠造影时,十二指肠充盈后,注射低张药物,并服用产气的药物,利用体位的转动使十二指肠造成双对比影像、插管法能控制钡气含量,影像满意,但有插管的痛苦。无管法虽然钡气含量不易控制,但患者易于接受,注意体位的转动,亦能达到诊断要求。

(三)小肠钡灌造影(SmallBowel Enema)

小肠的特点是长,蜷伏在腹腔内,胃肠钡餐检查时,小肠相互重迭,且检查时间较长。小肠灌钡的方法就可解决了上述缺点。其方法是利用导管导丝,在透视下,将导管至十二指肠空肠交界处,然后灌入大量的稀薄钡剂。流速为80-100ml/min,总量约500-800ml,灌至第6组小肠或回盲部后,再引入气体,作双重对比像。在透视下,分别摄取各段小肠的加压像,使重迭的肠袢分开,便于显示小肠病变。本法操作主动,不受幽门括约肌的影响,能在30min内查完全部小肠,缺点是插管有痛苦,故检查适应证限于疑有小肠出血小肠肿瘤患者。

(四)钡灌肠(BariumEnema)

钡灌肠主要用于检查大肠。是诊断大肠病变的基本检查方法。

1.造影前准备

检查前三日应吃少渣饮食,检查前一日晚上可服缓泻剂,或检查当天早晨清洁灌肠。彻底排净大肠滞留的粪便。以免造成伪影。

2. 检查步骤

近年来钡灌肠的检查方法,已由一次性的直接双重气钡造影代替了传统方法的充盈像、粘膜像、继而再灌气造成双对比影像的作法。其优点是节省时间、用钡量明显减少,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具体步骤是:检查前先配制好双重造影用的硫酸钡,浓度为60-80-100%重量/体积(W/V)为宜。灌钡前先注射低张性药物,迅速取头低30o俯卧位,将硫酸钡经肛管注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脾曲,再改换体位(右侧卧位)再注入气体,使钡剂直达升结肠。钡剂总量约200-300ml,空气总量约600-800ml ,撤除肛管,让患者翻转1-2次,按不同体位分别摄取各段结肠,均能获得良好的双对比影像。

(五)胃肠道血管造影(Angiography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适用于胃肠道出血患者,经内窥镜检查、胃肠钡餐造影而无阳性发现者,疑有上消化道出血时,可作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疑有下消化道出血,则作选择性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摄片要求有高压注射器与快速换片器,才能获得所需血管的动脉象、毛细血管像以及静脉像,从而显示血管发育异常和肿瘤的血管影像。

造影方法是经股动脉穿刺,插入导管,在透视监视下,将导管插入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注入造影剂(常用60-76%泛影葡胺20-45ml ,快速连续摄片。如将导管插入主动脉一级分支的方法称为选择性动脉造影。如将导管放入第2-3级分支称为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其造影剂量可大为减少。如发现肿瘤或出血等病变,在造影后随即可行栓塞治疗。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放射诊断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放射诊断学》书籍目录
  1. 胃肠道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2. 胃肠道疾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胃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化学特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4. 胃肠道急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5. 胃肠道正常X表现《放射诊断学》
  6. 胃肠道基本病变X线表现《放射诊断学》
  7. 胃肠的内分泌细胞《组织学与胚胎学》
  8. 胃肠道管壁的基本结构《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9. 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生理学》
  10. 胃肠道出血《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1. 胃肠点《手穴手纹诊治》
  12. 胃肠道插管术《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3. 胃肠动力的激素调节《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4. 胃肠道变化《病理生理学》
  15. 胃肠动力的神经调节《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6. 胃肠道《核、化学武器损伤》
  17. 胃肠活动的观察及异常时的护理《基础护理学》
  18. 胃肠道《医学影像学》
  19. 胃肠激素《生理学》
  20. 胃肠穿孔《放射诊断学》
  21. 胃肠激素的作用《生理学》
  22. 胃肠(GI)造影《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23. 胃肠激素与临床《消化病学》
  24. 胃插管术《基础护理学》
  25. 胃肠减压术《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26. 胃仓《针灸学》
  27. 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及分布《生理学》
  28. 胃仓《中医词典》
  29. 胃肠神经官能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30. 胃仓《针灸大成》
  31. 胃肠神经官能症《手穴手纹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