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检查方法
一、平片
泌尿系平片应包括两肾、输尿管及膀胱区、平片可显示肾的大小、形状、位置、有无泌尿系统结石和钙化。摄片前应清洁肠道,以免粪便和气体的重迭而影响观察。方法是前一日吃少渣少产气食物,晚饭后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或检查前半小时肌注新斯的明0.5mg。
二、造影检查
(一)尿路造影
1.排泄性尿路造影(Excretory urography)又称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eography)是泌尿系统最常用的造影方法。由静脉注入有机碘溶液,通过肾脏排泄使泌尿系显影。此法不仅可显示肾实质以及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管腔形态,还可了解两肾机能。常用造影剂为60%泛影葡胺。有碘过敏,严重肝、肾或心脏功能不全和急性肾炎等应列为禁忌。
造影前除用缓泻剂清洁肠道外,还应限制饮水6-12小时,以免造影剂稀释而显影不良。常规法成人用量为20ml,儿童按1-1.5ml/kg体重计算。患者排尿后仰卧于检查床上,先静注造影剂1ml ,作碘过敏试验,15min内无反应,再于2-3min内将20ml造影剂注射完毕。收紧腹部压迫带或将检查床置于头低15-30o,并注射低张药物(如654-2 10-20mg),以免造影剂过早流入膀胱而影响肾盂肾盏显影。一般在5、15min各摄两肾区片一张,若显影满意。30min时解除腹压带立即摄全腹片一张;若显影不好,可适当延长摄片时间。儿童摄片应略早,可于注射后3、7、15min摄片。疑有肾下垂者,加摄立位全腹片一张。在造影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如有反应及时救治。
对肾功能较差、肾盂积水和体重较大的患者、常规法显示不佳,可作双剂量法或大剂量静滴注法。前者用量加倍,操作方法同前;后者用量按1.5-2ml体重计算,加入等量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5-10min滴完,滴完后1、3、5、10、20min各摄片一张。此法不必禁水,也不必腹部加压,肾盂、肾盏及肾实质显示均佳。
2.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 pyelography)用于排泄性尿路造影显影不良或不宜做者。有急性尿路感染和尿道狭窄者禁用。先作膀胱镜检查,然后向输尿管开口插入输尿管导管,使导管顶端置于肾盂输尿管交接部(可电视透视或照片定位),每侧缓慢注入12.5%碘化钠或30%泛影葡胺7-10ml后立即摄片。注意注射压力不可过高,造影剂量不可过多,否则会引起造影剂逆流和疼痛。本法显示肾盂肾盏形态较好,但不能了解肾脏的排泄机能。
3.膀胱造影(Cystography)造影前清洁洗肠并排尿,将导管插入膀胱,注入10-10%泛影葡胺150-200ml,摄正位及左右斜位片,显影后将造影剂排出,必要时可注入适量空气双对比造影。
4.尿道造影(Urethrography)将导尿管插入前尿道或将注射器直接抵住尿道口,注入20-30%泛影葡胺,同时摄片,也可在作完膀胱造影后拨出导尿管,嘱患者排尿,在排尿时摄片。后者全尿道处于松驰状态,对观察尿道狭窄、瘘管等更为满意。
(二)腹膜后充气造影(Retroperitonealpneumography)
将气体注入腹膜后间隙,能显示肾、肾上腺和腹膜后肿物,主要用于诊断肾上腺疾病。穿刺骶骨前间隙,以100ml/min的速度注入氧气、二氧化碳或空气1000-1400ml,调整体位透视见气体广泛弥散在腹膜后间隙、肾及肾周围组织即可摄片。本法与断层摄影和/或尿路造影合用效果更好。有时气体可沿膈肌裂孔上升形成纵隔气肿,可产生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可使患者平卧或抬高臀部,症状即可消失。尤应注意注射时一定不能将气体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空气栓塞。
(三)腹主动脉一肾动脉造影(Abdominal aortography-Renal arteriography)
可显示腹主动脉、两侧肾动脉、肾上腺动脉等,用于诊断腹主动脉及肾动脉病变,肾和肾上腺肿瘤等。方法为经皮穿刺股动脉,插入导管,使尖端到达胸12、腰1之间平面,高压(8-20kg/cm2)注入60-76%泛影葡胺30-40ml,注射同时开始摄片,每秒一张,连续摄片6张。选择性肾动脉造影(Selective renal arteriography):方法基本相同。但导管尖端有一定弯曲度,以便插入一侧肾动脉,手推注药或以3-4kg/cm2压力注入5-8ml,连续摄片。此法显示一侧肾血管更加清晰,反应小。缺点是迷走血管及多源性动脉不易发现。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方法《放射诊断学》
- 检查程序及各项内容要领《眼科学》
- 检查方法《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检查《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检查方法《普通外科学》
- 检测与纤维发生有关的细胞因子《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检查方法与正常图型《物理诊断学》
- 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几种方法的比较《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检查及鉴别诊断《骨科学》
- 检测幽门杆菌感染方法的临床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检查及诊断《急诊医学》
- 检测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IgG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临床营养学》
- 检测心电不稳定的方法《急诊医学》
-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临床营养学》
- 检测细菌遗传物质《医学微生物学》
-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临床营养学》
- 检测细菌或其抗原《医学微生物学》
- 检查与处理原则《眼科学》
- 检测抗体《医学微生物学》
- 检覆总说上《洗冤集录》
- 检测的原理《医学免疫学》
- 检覆总说下《洗冤集录》
《放射诊断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
- 第四节 X线防护
- 第二章 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一、长骨
- 二、四肢关节
- 三、脊椎
- 四、头颅
- 五、气脑及脑室造影正常表现
- 六、颈内动脉造影(Internal carotid angiography)正常表现(图2-15)
- 七、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现(图2-16、17)
- 八、副鼻窦(Paranasal sinuses)及乳突(Mastoid)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 第四节 骨与关节外伤
- 第五节 常见疾病X线诊断
- 一、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Pyogenic Arthritis)
- 二、骨及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
- 三、其它关节疾病
- 四、佝偻病(Rickets)
- 五、颈椎病(Cdrvical spondylosis)
- 第六节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一、良性骨肿瘤(Benign tumors of bone)
- 二、恶性骨肿瘤(Malignant tumors of bone)
- 三、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tumors of bone)
- 四、骨肿瘤良性与恶性的鉴别
- 五、骨肿瘤样病变
- 第七节 副鼻窦炎及乳突炎
- 第三章 呼吸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第三节 肺部异常表现
- 第四节 支气管常见疾患
- 第五节 肺部常见病
- 第六节 纵隔病变
- 第七节 胸膜病变
- 一、胸膜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 二、气胸及液气胸
- 三、胸膜增厚粘连钙化(Pleural thickening adhesion andcalcification)(图3-45 3-46)
- 第八节 胸部创伤
- 附表 肺内常肿块影的鉴别
- 第四章 循环系统的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心脏及大血管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 第四节 心脏瓣膜病
- 第五节 其它常见后天性心脏病
- 第六节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 一、房间隔缺损(Au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房缺,ASD)
- 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室缺,VSD)
- 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简称PDA)
- 四、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简称PS)
- 五、法乐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 附表 几种先心病鉴别诊断表
- 第五章 消化系统X线
-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第三节 常见疾病
- 第四节 肾上腺疾患的X线表现
- 第五节 妇科X线诊断
- 第六节 产科X线诊断
- 第七章 计算断层摄影(CT)诊断
- 第一节 CT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二节 CT检查法概论
- 第三节 颅脑CT诊断
- 第四节 五官CT诊断
- 第五节 胸部CT诊断
- 第六节 腹部CT诊断
- 第七节 脊柱和脊髓CT诊断
- 第八章 放射治疗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