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产科X线诊断
一、胎儿
由于近代B超无损伤性检查的发展,故胎儿X线检查已成为次要。胎儿的早期诊断及多胎、死胎、胎儿畸形等详见B超诊断。
二、骨盆测量
X线骨盆测量能经较精确地测量骨盆内径和胎头大小,观察骨盆形态和胎位、从而判断产妇有无自然分娩的可能性。
(一)摄片体位和方法
在满足测量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曝光量力求减少。目前多主张摄前后位片和侧位片。
1.前后位片仰卧位或立位,前者较好,可使体厚稍薄。主要观察骨盆横径。摄仰卧位片时要求两髋和两膝半屈,记录耻骨联合至台面的距离。
2.侧位片侧卧位,立位或仰卧位水平投照。摄片要使两侧股骨头重合。摄侧位片时,两腿尽量伸直,两腿间夹以沙袋固定,以避免股骨与耻骨联合重叠。记录臀中线至台面的距离。
(二)校正尺的制作和使用
测量骨盆各径线时要对摄片引起的放大进行校正。通常用一特制金属尺,每隔1cm打一小孔,将其置于距台面的不同高度,摄制成一套校正尺,然后用此套尺进行测量。选用和臀中线至台面距离相应的校正尺在侧位片上测骨盆各前后径;选用耻骨联合至台面距离减去10cm的校正尺在前后片上测量骨盆各横径。
(三)骨盆各径线的测量方法(图6-14)
骨盆入口前后径;侧位片上耻骨联合后上缘向下1cm处至骶骨
骨盆入口横径:前后位片上骨盆入口的最大横径。
骨盆中部前后径:侧位片上耻骨联合后下缘经两侧坐骨棘的平均点至骶骨面的距离。
骨盆中部横径:前后片上两坐骨棘间的距离。
骨盆出口后半前后径:侧位片上两侧坐骨结节之间中点至骶骨末节的联线。
骨盆出口横径:在前后位片上,沿骨盆外侧壁及闭孔外侧壁作联线,并将此线延伸与坐骨结节下缘相交。取两侧交点之间的距离。
正常妇女骨盆各内径数值见表1
图6-14 骨盆测量径线图
A. 侧 位 B.前后位
表1 正常妇女骨盆各径线平均值与临界值
部位 | 前后径 | 横径 |
平均值 (cm) 临界值(cm) | 平均值(cm) 临界值(cm) | |
骨盆入口 | 11.6 11.0 | 12.3 12.0 |
骨盆中部 | 12.2 11.0 | 10.5 10.0 |
骨盆出口 | 5.7* | 11.8 |
*为后半前后径
(四)胎头测量
测量胎头的方法很多,通常测量胎头平均直径和平均周径。胎头顶部到达坐骨棘平面称为胎头入盆或称衔接。胎头部分入盆后,正位观胎头中心与母正中线相重合,故可用测量骨盆前后径相同的校正尺在侧位片上测胎头。侧位观胎头中心与测量骨盆横径的平面不相重合,故需先在侧位片上测得胎头中心至母体背侧线的垂直距离,然后用相应的校正尺在正位片上测量胎头。胎头平均直径的测量方法是测量胎头任意两条互相垂直的最大径,取其平均值即得。胎头平均周径按以下公式求得。
胎头平均周径(cm)=胎头平均直径(cm)×π+1.5(cm)
π为圆周率,约3.14;1.5cm是头皮增加的周径。正常胎头平均直径为10.5cm,平均周径为34-35cm。胎头在分娩过程中受产道的压力可略塑形变小,以利于胎儿娩出。
(五)骨盆形态
按照骨盆入口形态可分为四型:
1.女型 卵园形,横径略大于前后径。
2.猿型 卵园形,前后径略大于横径。
3.扁平型 前后径比横径小3cm以上。
4.男型 呈钝三角形。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子宫腔内放置节育环,可阻碍受精卵着床发育,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避孕措施,在我国已普遍应用,一般用金属或含有金属的塑胶制成环形、麻花形、花瓣形、V字形或T字形等以便行X线检查。
X 线检查可确定环的位置和形状,判断有无异常,从而保证避孕效果。检查方法一般取立或卧位透视,体胖者可适当增加电压,必要时可摄片。
节育环的形态可随子宫的位置而有所不同,当子宫取中位时,节育环呈正园形,子宫前倾或后倾时,节育环呈扁园形,甚至一字形。节育环正常位置应在小骨盆境界之内,多数位于耻骨联合上方2-6cm,距中线3cm的范围内(图6-15),立位与卧位时环形影移动范围通常为1-4cm。
图6-15 盆腔内金属节育环,虚线为耻骨联合上缘及中线
节育环的位置过低或过高提示其位置可能不在宫腔内,但立位环位偏低,卧位又回到上方,其形态仍为圆形、扁圆形或一字形者,仍应考虑环在宫腔内,立位环位置低是因盆底肌肉软弱所致。
节育环过大,可刺激子宫痉挛收缩,造成环扭曲变形,甚至断裂。环变形常为梭形、菱形或半月形,环断裂可见裂痕。子宫痉挛收缩可造成环脱落或使环缓慢嵌入宫壁的肌肉间隙内,甚至穿出宫壁进入腹腔。环影与耻骨联合相重,且呈纵向卵园形或琵琶形,表示环在宫颈管内;环位于耻骨联合下方说明环已落入阴道。若环位过高,立、卧位动度过大,有时可移至盆腔上方与髂骨重迭,则节育环可能进入腹腔,此时可放置宫腔控针后多方向透视或摄正侧位片,以进一步明确节育环的位置。

- 产科X线诊断《放射诊断学》
- 产科《中医词典》
- 产科病历《病历书写规范》
- 产惊悸《医学纲目》
- 产科二十一论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产户一物如胞《古今医统大全》
- 产科论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产户下物《沈氏女科辑要》
-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诊医学》
- 产户痛《盘珠集胎产症治》
- 产科手术《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产户不敛《中医词典》
- 产力《妇产科学》
- 产后卒然口噤牙颤,手足抽搐类中风《胎产指南》
- 产力异常《妇产科学》
- 产后卒患淋方五首《外台秘要》
- 产脉辨生死之法《女科经纶》
- 产后总论《竹林女科证治》
- 产脉辨生死之法《胎产指南》
- 产后总论《温病条辨》
- 产门《中医名词词典》
- 产后总论《胎产秘书》
- 产门《中医词典》
- 产后总论《家传女科经验摘奇》
- 产门闭合不开《急救广生集》
- 产后总论《张氏妇科》
- 产门不闭《中医词典》
- 产后总论《产宝》
- 产门不闭《医述》
- 产后总论《傅青主女科》
- 产门不闭《竹林女科证治》
《放射诊断学》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X线检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二节 X线诊断原则
- 第三节 介入放射学
- 第四节 X线防护
- 第二章 骨及关节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一、长骨
- 二、四肢关节
- 三、脊椎
- 四、头颅
- 五、气脑及脑室造影正常表现
- 六、颈内动脉造影(Internal carotid angiography)正常表现(图2-15)
- 七、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现(图2-16、17)
- 八、副鼻窦(Paranasal sinuses)及乳突(Mastoid)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 第四节 骨与关节外伤
- 第五节 常见疾病X线诊断
- 一、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Pyogenic Arthritis)
- 二、骨及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
- 三、其它关节疾病
- 四、佝偻病(Rickets)
- 五、颈椎病(Cdrvical spondylosis)
- 第六节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 一、良性骨肿瘤(Benign tumors of bone)
- 二、恶性骨肿瘤(Malignant tumors of bone)
- 三、转移性骨肿瘤(Metastatic tumors of bone)
- 四、骨肿瘤良性与恶性的鉴别
- 五、骨肿瘤样病变
- 第七节 副鼻窦炎及乳突炎
- 第三章 呼吸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第三节 肺部异常表现
- 第四节 支气管常见疾患
- 第五节 肺部常见病
- 第六节 纵隔病变
- 第七节 胸膜病变
- 一、胸膜腔积液(Pleural effusion)
- 二、气胸及液气胸
- 三、胸膜增厚粘连钙化(Pleural thickening adhesion andcalcification)(图3-45 3-46)
- 第八节 胸部创伤
- 附表 肺内常肿块影的鉴别
- 第四章 循环系统的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心脏及大血管
- 第三节 基本病变X线表现
- 第四节 心脏瓣膜病
- 第五节 其它常见后天性心脏病
- 第六节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 一、房间隔缺损(Au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房缺,ASD)
- 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简称室缺,VSD)
- 三、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简称PDA)
- 四、肺动脉狭窄(Pulmonary Stenosis,简称PS)
- 五、法乐氏四联症(tetralogy of Fallot)
- 附表 几种先心病鉴别诊断表
- 第五章 消化系统X线
- 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X线诊断
- 第一节 检查方法
- 第二节 正常X线表现
- 第三节 常见疾病
- 第四节 肾上腺疾患的X线表现
- 第五节 妇科X线诊断
- 第六节 产科X线诊断
- 第七章 计算断层摄影(CT)诊断
- 第一节 CT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二节 CT检查法概论
- 第三节 颅脑CT诊断
- 第四节 五官CT诊断
- 第五节 胸部CT诊断
- 第六节 腹部CT诊断
- 第七节 脊柱和脊髓CT诊断
- 第八章 放射治疗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