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搐

《张氏医通》书籍目录

惊痫发搐。多因乳母郁怒传儿。胎中受患。或生后乳伤惊恐致病。证多吐乳面青。若痰实壅积。则壮热面红。当兼调治其母。切不可损其元气。验其顺逆。男则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为顺。于外为逆。女则叉入食指为逆。于外为顺。凡小儿忽然惊搐目直者。皆肝经风热。若肝虚生风。则目连札而不搐。及多呵欠切牙。若肝经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若肝经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则搐。其证手循衣领。及乱捻物。宜泻肝热为主。凡病之新久。皆能引动肝风。风内动则上入于目。故目为之连札。若热入于目。牵其筋脉。两 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亦有饮食停滞中焦。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肝木生发之气不得升。致生虚风者。若胸满腹痛呕吐恶食。轻则消导化痰。重则探吐攻积。更须审其所伤寒物热物。亦有因感冒吐泻。致土败水侮而生虚风者。不可遽服惊药。若辄用之。反成其风而益其病矣。洁古云。伤风发搐。当辨有汗无汗。用大青膏、小续命分治。薛按前证。若口中气热。搐而有力。属形病俱实。宜大青膏以散风邪。若口气不热。搐而无力。属形病俱虚。宜异功散以补脾土。六味丸以滋肝木。钩藤饮以清肝火。因风邪郁热而变诸证。当理肺经。清风邪。若外邪既解。而诸证不愈者。当实脾土补肺金。若竟治其风。恐脾气复伤。诸证蜂起矣。若伤食后发搐。身温多睡。或吐不思食。宜先定搐。搐止白饼子下之。后与秘旨安神丸。若饮食停滞。呕吐不食。腹胀便秘者。属实热。白饼子下之。若下后搐热益甚。呕吐不食者。属虚热。异功散补之。若脾胃既伤。肝火所胜。六君子加钩藤钩。以健脾气。平肝木。大凡饮食既消而不愈者。但调补脾胃。则诸邪自退。百日内发搐。真者不过两三次必死。假者频发不死。真者内生惊痫。假者外伤风冷。血气未实。不能胜任。故发搐也。口中气热。大青膏及涂囟法。并用大青膏加白矾。取三钱。入桃枝一握。煎水浴之。勿浴儿背。此即浴体法也。前证多因胎中受患。或乳母郁怒传儿。或儿脾伤自病。当固元气为主。凡搐频者。风在表易治。宜发散。搐稀者风在脏。难治。宜补脾。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张氏医通》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张氏医通》书籍目录
  1. 发搐《张氏医通》
  2. 发搐《麻疹备要方论》
  3. 发搐《医学正传》
  4. 发搐《景岳全书》
  5. 发搐《保婴撮要》
  6. 发臭秘方《华佗神方》
  7. 发搐《保婴撮要》
  8. 发齿生迟诗(七言)《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9. 发搐《麻科活人全书》
  10. 发迟(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1. 发搐《药症忌宜》
  12. 发迟《证治准绳·幼科》
  13. 发搐(悸症)《经验麻科》
  14. 发迟《中医词典》
  15. 发搐第十四问《婴童百问》
  16. 发菜《老年食养食疗》
  17. 发搐黑陷《奇效简便良方》
  18. 发不退落《古今医统大全》
  19. 发搐逆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0. 发不生《儿科萃精》
  21. 发搐阴阳(附天吊慢脾风)《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2. 发不生《竹林女科证治》
  23. 发搐真假《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24. 发不生《幼幼新书》
  25. 发喘《产宝》
  26. 发不起,气喘欲死《奇效简便良方》
  27. 发喘《伤寒捷诀》
  28.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29. 发喘《伤科汇纂》
  30. 发病原理与病理改变《传染病》
  31. 发喘歌《伤寒百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