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汗法
汗者,散也。经云∶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是也。又云∶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然有当汗不汗误人者,有不当汗而汗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误人者。有当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误人者。有当汗而汗之不中其经,不辨其药,知发而不知敛以误人者。是不可以不审也。
何则?风寒初客于人也,头痛发热而恶寒,鼻塞声重而体痛,此皮毛受病,法当汗之,若失时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闭塞,荣卫不通,病邪深入,流传经络者有之,此当汗亦有头痛发热与伤寒同,而其人倦怠无力,鼻不塞,声不重,脉来虚弱,此内伤元气不足之证;又有劳心好色,真阴亏损,内热、晡热,脉细数而无力者;又有伤食病,胸膈满闷吞酸嗳腐,日晡潮热,气口脉紧者;又有寒痰厥逆,湿淫香港脚,内痈、外痈,瘀血凝积,以及风温、湿温,中暑自汗诸症,皆有寒热,与外感风寒似同而实异,若误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不当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应汗之例,而其人脐之左右上下,或有动气,则不可以汗。经云∶动气在右,不可发汗,汗则衄而渴、心烦、饮水即吐。动气在左,不可发汗,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汗则气上冲,正在心中。动气在下,不可发汗,汗则无汗,心大烦、骨节疼、目运、食入则吐、舌不得前。又脉沉咽燥,病已入里,汗之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而谵语。又少阴证,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则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耳目或从口鼻出者,此为下厥上竭,为难治。又少阴中寒,不可发汗,汗则厥逆蜷卧,不能自温也。又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也。又诸亡血家不可汗,汗则直视、额上陷。淋家不可汗,汗则便血。疮家不可汗,汗则痉。又伤寒病在少阳,不可汗,汗则谵妄。又坏病、虚人,及女人经水适来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变症百出矣。所谓当汗不可汗,而妄汗误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则将听之乎?是有道焉,伤寒赋云∶动气理中去白术,是即于理中汤去术而加汗药,保元气而除病气也。又热邪入里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黄石膏之例,有葛根黄连黄芩之例,是清凉解表法也。又太阳证、脉沉细,少阴证、反发热者,有麻黄附子细辛之例,是温中解表法也。又少阳中风,用柴胡汤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阳虚者,东垣用补中汤加表药。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表药,其法精且密矣。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又东南之地,不比西北,隆冬开花,少霜雪,人禀常弱,腠理空疏,凡用汗药,只须对症,不必过重。予尝治伤寒初起,专用香苏散加荆、防、川芎、秦艽、蔓荆等药,一剂愈,甚则两服,无有不安。而麻黄峻剂,数十年来,不上两余。可见地土不同,用药迥别。其有阴虚、阳虚、挟寒、挟热、兼食而为病者,即按前法治之,但师古人用药之意,而未尝尽泥其方,随时随证酌量处治,往往有验。此皆已试之成法,而与斯世共白之。所以拯灾救患者,莫切乎此。此汗之之道也。
且三阳之病,浅深不同,治有次第。假如症在太阳,而发散阳明,已隔一层。病在太阳阳明,而和解少阳,则引贼入门矣。假如病在二经,而专治一经,已遗一经。病在三经,而偏治一经,即遗二经矣。假如病在一经,而兼治二经,或兼治三经,则邪过经矣。况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可先。葛根专主阳明,柴胡专主少阳。皆的当不易之药。至于九味羌活,乃两感热证三阳三阴并治之法,初非为太阳一经设也。又柴葛解肌汤,乃治春温夏热之证,自里达表,其症不恶寒而口渴。若新感风寒,恶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伤风自汗,用桂枝汤,伤暑自汗,则不可用,若误用之,热邪愈盛而病必增剧。若于暑症而妄行发散,复伤津液,名曰重 ,多致不救。古人设为白术、防风例以治风,设益元散、香薷饮以治暑,俾不犯三阳禁忌者,良有以也。
又人知发汗退热之法,而不知敛汗退热之法。汗不出则散之,汗出多则敛之。敛也者非五味、酸枣之谓,其谓致病有因,出汗有由,治得其宜,汗自敛耳。譬如风伤卫汗自出者,以桂枝汤和荣卫,祛风邪而汗自止。若热邪传里,令人汗出者,乃热气熏蒸,如釜中吹煮,水气旁流,非虚也,急用白虎汤清之。若邪已结聚,不大便者,则用承气汤下之,热气退而汗自收矣。此与伤暑自汗略同。但暑伤气,为虚邪,只有清补并行之一法。寒伤形,为实邪,则清热之外,更有攻下止汗之法也。复有发散太过,遂至汗多亡阳,身 动欲擗地者,宜用真武汤。此救逆之良药,与中寒冷汗自出者,同类并称。又与热证汗出者,大相径庭矣。其他少阳证,头微汗,或盗汗者,小柴胡汤。水气症,头汗出者,小半夏加茯苓汤至于虚人自汗、盗汗等症,则归脾、补中、八珍、十全,按法而用,委曲寻绎,各尽其妙而后即安,所谓汗之必中其经,必得其药,知发而知敛者此也。嗟嗟!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吁!汗岂易言哉!

- 论汗法《医学心悟》
- 论汗法《医学集成》
- 论汗下《景岳全书》
- 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医旨绪余》
- 论汗下《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汗《原要论》
- 论好用寒药《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汗《麻疹备要方论》
- 论合法《针灸易学》
- 论汗《景岳全书》
- 论合和《备急千金要方》
- 论寒证无传经《叶选医衡》
- 论合和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寒暑闭塞《冯氏锦囊秘录》
- 论合男女必当其年《济阴纲目》
- 论寒热《华佗神方》
- 论何以得之于脚《外台秘要》
- 论寒热《外科理例》
- 论和法《医学集成》
- 论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 论和法《医学心悟》
- 论寒热《中风论》
- 论河间说伤寒之误《研经言》
- 论过期不止《济阴纲目》
- 论鹤膝风《外科枢要》
- 论过服寒凉法当温补《济阴纲目》
- 论黑陷《冯氏锦囊秘录》
- 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伤寒发微论》
- 论黑陷血陷紫陷白陷灰陷及气血虚实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 论桂枝肉桂《伤寒发微论》
- 论喉痹关乎运气而有火湿寒之异《重楼玉钥续编》
《医学心悟》
- 序
- 自序
- 凡例
- 卷一
- 医中百误歌
- 保生四要
- 治阴虚无上妙方
- 人参果
- 医有彻始彻终之理
- 内伤外感致病十九字
- 火字解
- 脉法金针
-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
- 医门八法
- 伤寒纲领
- 伤寒主治四字论
- 经腑论
- 阴证有三说
- 论疫
- 六气相杂须辩论
- 论中风
- 中风寒热辨
- 中风不语辨
- 中风类中辨证法
- 杂症主治四字论
- 入门辨证诀
- 卷二
- 伤寒类伤寒辨
- 伤寒六经见证法
- 太阳经证
- 阳明经证
- 少阳经证
- 太阴经证
- 少阴经证
- 厥阴经证
- 太阳腑病
- 阳明腑病
- 论里中之里
- 复论阳明本证用药法
- 论阳明兼证用药法
- 合病并病
- 直中三阴诸证
- 两感
- 伤寒兼症
- 咳嗽
- 止嗽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咽痛
- 伤寒吐血
- 犀角地黄汤
- 衄
- 便脓血
- 蓄血
- 桃核承气汤
- 抵当汤
- 动阴血
- 鼻鼾鼻鸣
- 不能言及语言难出
- 葳蕤汤
- 温疟
- 身重难转侧
- 发黄
- 栀子柏皮汤
- 茵陈蒿汤
- 茵陈五苓散
- 茵陈术附汤
- 痉
- 加减小续命汤
- 三一承气汤
- 斑疹
- 三黄解毒汤
- 犀角大青汤
- 结胸痞气
- 小陷胸汤
- 大陷胸汤
- 半夏泻心汤
- 白散
- 枳实理中丸
- 脏结
- 振战栗
- 筋惕肉
- 真武汤
- 义手冒心
- 惊悸
- 小便不利
- 遗溺
- 呃逆
- 扁鹊丁香散
- 懊
- 栀子豉汤
- 郁冒
- 导赤散
- 奔豚
- 身热恶寒身寒恶热
- 风温湿温
- 风湿相搏
- 劳复、食复、女劳复
- 人参三白汤
- 阴阳易
- 狐惑
- 雄黄丸方
- 阳毒阴毒
- 栀子汤
- 百合病
- 百合知母汤方
- 坏病
- 羊肉汤方
- 热入血室
- 阴躁似阳躁
- 阳厥似阴厥
- 肿
- 除中
- 气上冲心
- 瓜蒂散
- 姜附汤
- 桂枝附子汤
- 甘草附子汤
- 麻黄附子细辛汤
- 十枣汤
- 人参膏
- 当归补血汤
- 酸枣仁汤
- 小青龙汤
- 桂枝甘草汤
- 卷三
- 中风门
- 类中风
- 伤暑(霍乱、搅肠痧
- 疫疠
- 虚劳
- 咳嗽
- 喘
- 吐血
- 头痛
- 心痛
- 胸痛
- 胁痛
- 胃脘痛
- 腹痛
- 小腹痛
- 身痛
- 肩背臂膊痛
- 腰痛
- 痹(鹤膝风)
- 痿
- 脚气
- 疠风
- 噎膈
- 痢疾
- 泄泻
- 疟疾
- 论水肿鼓胀
- 水肿
- 鼓胀
- 积聚
- 疝气
- 痰饮
- 呕吐哕、呃逆
- 三消
- 热淋
- 小便不通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禁
- 便血
- 尿血
- 卷四
- 遗精
- 赤白浊
- 黄疸
- 不能食
- 不得卧
- 自汗盗汗
- 癫狂痫
- 惊悸恐
- 眩晕
- 健忘
- 嘈杂
- 咽喉(口舌齿唇)
- 目
- 面
- 瘰
- 鼻
- 耳
- 痔疮
- 内痈
- 诸虫
- 五绝
- 月经不调
- 室女经闭成损
- 暴崩下血
- 带下
- 求嗣
- 转女为男说
- 诊妇人有孕法
- 验胎法
- 食忌
- 药忌
- 恶阻
- 胎动不安
- 胎漏
- 子悬(子眩
- 胎不长
- 半产
- 子烦
- 子痫
- 子鸣
- 子喑
- 孕妇内痈
- 鬼胎(梦与鬼交
- 热病胎损
- 娠妊小便不通转胞胞损
- 胎水肿满
- 乳自出
- 临产将护法
- 十产论
- 交骨不开产门不闭
- 胞衣不下
- 产后将护法
- 产后血晕
- 产后不语
- 产后发热
- 产后颠狂
- 心神惊悸
- 汗多变痉
- 产后身痛
- 产后腰痛
- 恶露不绝
- 产后心腹诸痛
- 蓐劳
- 喘促
- 鼻黑鼻衄
- 产后乳疾
- 乳痈乳岩
- 妇人隐疾
- 卷五
- 外科十法
- 周身上下所患之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