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好用寒药

《刘河间伤寒医鉴》书籍目录

《活人书》云∶伤寒,论家方论不一,独伊芳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况有好凉药者,附子硫黄,笑而不喜用,虽隆冬,使人服三黄丸之类,又有好热药者,如大黄芒硝,则畏而不敢用,虽盛暑,劝人灸病,服金液之类。非不知罪福,盖缘偏见所趋然也。又云∶近时用小柴胡汤,不问阴阳表里,凡伤寒之家,皆令服此药。盖不可轻用,虽不若大柴胡汤小承气汤紧要之药,病不相当,其为害也同,往往服小柴胡汤而成阴证者,甚多矣。又云∶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返阳丹主之。此方甚验,喘促呕逆者,入口便住。若加小便不通,及阴囊缩入,小腹绞痛欲死,脐下二寸灸,仍与返阳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慎勿与寻常利小便之药。寻常利小便之药者,多是冷滑药,此阴毒瓦斯在小腹所致也。守真云∶大凡治病,必先明此寒暑燥湿风火六气,最为要也。故曰其治病之法,以寒治热,以热治寒,以清治温,以湿治燥,乃正治之法也,又云∶逆治,所谓药气逆病之气也,其病轻微,则当如此治。其病重,当从反治之法,其反治者,亦名从治,所谓从顺于病之气也,是故经曰以热治热,以寒治寒。治热非谓病气热甚,更以热性之药治之,本是寒性之药,反热佐而服之。所谓病气热甚,药气反寒,病热极甚,而拒其药寒,寒攻不入,寒热相争,则其病转加也。故用寒药,反热佐而服之,令药气与病气不相违忤,其药性寒,热服下咽之后,热体既消,寒性乃发,由是病气随愈。其余皆仿此。然正治之法,犹君刑臣过,逆其臣性而刑之矣,故热病不甚,治之以寒,逆其病气,而病自除矣。反治之法,犹巨谏君非,顺其君性而说之,其始则从,其终则逆,可以谏君失其邪而归于正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从者逆之,顺者从之。王冰注云∶病微犹救人火,得木而,得火而燔,可以水灭之,故逆其性气而折之,病之气微,而攻之以寒。病湿犹救龙火,得湿而,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折之,以湿攻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人火逐之,则焰灼自消,炎光扑灭。然逆之谓以寒攻热,以热攻寒,从之谓逆难入,从其性用,不必皆同,是以下又曰逆者正治,从其反治。从小从多,观其事也,此之谓呼。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刘河间伤寒医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刘河间伤寒医鉴》书籍目录
  1. 论好用寒药《刘河间伤寒医鉴》
  2. 论汗下《刘河间伤寒医鉴》
  3. 论合法《针灸易学》
  4. 论汗下《景岳全书》
  5. 论合和《备急千金要方》
  6. 论汗法《医学心悟》
  7. 论合和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 论汗法《医学集成》
  9. 论合男女必当其年《济阴纲目》
  10. 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医旨绪余》
  11. 论何以得之于脚《外台秘要》
  12. 论汗《原要论》
  13. 论和法《医学集成》
  14. 论汗《麻疹备要方论》
  15. 论和法《医学心悟》
  16. 论汗《景岳全书》
  17. 论河间说伤寒之误《研经言》
  18. 论寒证无传经《叶选医衡》
  19. 论鹤膝风《外科枢要》
  20. 论寒暑闭塞《冯氏锦囊秘录》
  21. 论黑陷《冯氏锦囊秘录》
  22. 论寒热《华佗神方》
  23. 论黑陷血陷紫陷白陷灰陷及气血虚实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24. 论寒热《外科理例》
  25. 论喉痹关乎运气而有火湿寒之异《重楼玉钥续编》
  26. 论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27. 论喉证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8. 论寒热《中风论》
  29. 论喉症《喉舌备要秘旨》
  30. 论过期不止《济阴纲目》
  31. 论喉症治法《喉舌备要秘旨》

《刘河间伤寒医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