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

《济阴纲目》书籍目录

子和云∶一妇人病带下,连绵不绝,白物或来,已三载矣,命予脉之。诊其两手脉俱滑大而有力,得六七至,常上热口干眩晕,时呕酢水,予知其实有寒痰在胸中,以瓜蒂散吐出冷痰二三升,皆酢水也,间如黄涎,状如烂胶。次以浆粥养其胃气,又次用导水禹功,以泻其下,然后以淡剂渗泄之药,利其水道,不数日而愈。(脉证俱属实热,而曰寒痰者,盖为败浊之液,既聚成痰,则与本气不相和,故痰积之久,自成冷物。曰寒痰者,因病患自觉其冷而言,然亦有热者,不可不明,如酢水酸水也,岂属寒耶)

息城李左衙之妻,病白带,如水窈漏中绵绵不绝,臭秽之气不可近,面黄食减,已三年矣。诸医皆云积冷,阳起石硫黄、姜、附之药,重重燥补,污水转多。戴人断之曰∶此带浊水,本热乘太阳经,其寒水不禁固,故如此也。夫水自高而趋下,宜先绝其上源(肾主秘藏,热乘之,则坚凝之性失矣!故不能秘藏而带下,绝其上源之法,妙甚),乃涌痰二三升,次日下污水斗余,行三遍,汗出周身,至明旦,病患云∶污已不下矣。次用寒凉之剂,服及半载,产一男。

丹溪云∶带与漏俱是胃中痰积流下,渗入膀胱(积痰恐不能渗入膀胱,若言湿热则可),无人知此,只宜升提,甚者上必用吐,以提其气,下用二陈汤白术苍术,仍用丸子。肥人有带,多是湿痰,用海石半夏南星、炒柏、青黛苍术川芎(方中并无升提法,惟川芎一味为血分升气之药)。瘦人带病少,如有多是热,用炒柏、蛤粉滑石、川芎、青黛、樗皮。(丹溪治带,与白浊同,是男女之湿热一也)

罗先生法∶或十枣汤,或神佑丸,或玉烛散,皆可用之。虚者不可峻攻,实者可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济阴纲目》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济阴纲目》书籍目录
  1.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济阴纲目》
  2.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济阴纲目》
  3.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济阴纲目》
  4.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济阴纲目》
  5.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济阴纲目》
  6.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济阴纲目》
  7.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济阴纲目》
  8.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济阴纲目》
  9. 论带下杂治法《济阴纲目》
  10. 论带久不止当补卫浓脾《济阴纲目》
  11. 论丹毒(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2. 论大医习业《备急千金要方》
  13. 论丹溪治产后发热用方之法《女科经纶》
  14. 论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
  15.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16. 论大头伤寒治法《冯氏锦囊秘录》
  17.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18. 论大黄《外科理例》
  19. 论淡竹《苏沈良方》
  20.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21. 论刀针砭石法《疡医大全》
  22.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23. 论倒仓法《丹溪心法》
  24. 论唇舌干燥唇舌破裂舌苔《原要论》
  25. 论倒睫赤烂《原机启微》
  26. 论疮肿诊候入式法《外科精义》
  27. 论倒靥便秘及利《冯氏锦囊秘录》
  28. 论疮疡作渴《外科枢要》
  29. 论倒靥复灌复出《冯氏锦囊秘录》
  30. 论疮疡作渴《疡医大全》
  31.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外台秘要》

《济阴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