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倒仓法九十六
倒仓法,治瘫劳蛊癞等证,推陈致新,扶虚补损,可吐可下。用黄色肥牯牛腿精肉二十斤或十五斤,顺取长流急水于大锅内煮,候水耗少再添汤,不可用冷水,以肉烂渣为度。滤去渣不通风处,温服一钟,伺膈间药行,又续续服至七八钟。病患不欲服,强再与之。必身体皮毛皆痛,方见吐下。寒月则重汤温之。病在上,欲吐多者须疏服,又不可太紧,恐其不纳;极吐下,伺其上下积俱出尽,在大便中见如胡桃肉状无臭气则止。吐利后或渴,不得与汤,其小便必长,取以饮病者,名曰轮回酒,与一二碗。非惟可以止渴,抑且可以涤濯余垢。
一二日,觉饥甚,乃与粥淡食之,待三日后,始与少菜羹自养。半月觉精神涣发,形体轻沉悉定矣。大概中间饮至七八钟时,药力经涉经络骨节,搜逐宿垢,正邪宁不闷,似痛非痛,自有恶况,此皆好消息。邪不胜正,将就擒耳,尤须宁耐忍受。又于欲吐未吐、欲泄未泄交作,皆有恼括意思,皆须欢喜乐受,一以静处之,此等有大半日景象,不先说知,使方寸了然,鲜有不张皇者矣。未行此法前一月,不可近妇人;已行此法,半年不可妇人。五年不可吃牛肉。性急好淫不守禁忌者,皆不可行此法。倒仓全在初起三钟慢饮最紧要,能行经隧中去。
法曰∶肠胃为市,以其无物不有,而谷为最多,故曰仓。仓,积谷之室也。倒者,倾去而涤濯使之洁净也。经曰∶胃为受盛之官。故五味入口,即入于胃,留毒不散,积聚既久,致伤冲和,诸病生焉。今用黄牯牛肉,其义至矣。夫牛,坤土也,黄上之色也。以顺为,而效法乎健以为功者,牡之用也。肉者,胃之药也,熟而为液,无形之物也。横散入肉,由肠胃而渗透肌肤毛窍爪甲无不入也。积聚久则形质成,根据附肠胃,回薄曲折处,以为栖泊之窠旧,阻碍津液血,熏蒸燔灼成病。自非剖肠刮骨之神妙,孰能去之?又岂合勺铢之丸散,所能窍犯其藩墙户牖乎?夫牛肉全重浓和顺之性,润枯泽槁,岂有损也?其方出于西域之异人,人于中年后行一二次,亦却疾养寿之一助也。

- 论倒仓法《丹溪心法》
- 论刀针砭石法《疡医大全》
- 论倒睫赤烂《原机启微》
- 论淡竹《苏沈良方》
- 论倒靥便秘及利《冯氏锦囊秘录》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倒靥复灌复出《冯氏锦囊秘录》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外台秘要》
- 论丹溪治产后发热用方之法《女科经纶》
- 论得之所由《外台秘要》
- 论丹毒(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的涵义《思考中医》
- 论带下杂治法《济阴纲目》
- 论地骨皮《苏沈良方》
-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济阴纲目》
- 论地菘《苏沈良方》
-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济阴纲目》
- 论颠狂(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济阴纲目》
- 论点艾火《针灸大全》
-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济阴纲目》
- 论点穴《痰火点雪》
-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济阴纲目》
- 论疔疮《外科枢要》
-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济阴纲目》
- 论疔疮肿《外科精义》
-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济阴纲目》
- 论定神《针灸易学》
-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济阴纲目》
- 论定死脉形候歌《疡医大全》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