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刀针砭石法

《疡医大全》书籍目录

《素问》曰∶夫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通评虚实论》曰∶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

《灵枢》曰∶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李东垣曰∶夫上古制砭石大小者,随病所宜也。《内经》谓针石、砭石、 针,其实一也。今时用镰者,从《圣济总录丹毒论曰∶法用镰割出血,明不可缓也。合扁鹊云∶病在血脉者,治之以砭石。此举《素问》血实宜决之。又《气血形志论》曰∶形乐志乐,病生于内,治之以砭石。盖砭石者,亦东方来,为其东方之民,其病多疮疡,其法宜砭石。砭石之用,自有证候,非止丹瘤也。但见肿起色赤,游走不定,宜急镰之,先以生油涂赤上,以镰镰之,要在决泄其毒。然而此法不可轻用,忌其太深。《内经》所刺皮无伤肉,以其九针之用,而各有所宜也。砭镰之法,虽治疮疽、不可轻用也。(砭镰论)

周文采曰∶如针砭伤其经络,白脓赤汁逗流不止,宜服内托黄 圆∶生黄 去芦焙锉八两,当归洗焙三两,木香沉香肉桂去粗皮,不见火,乳香别研,各一两。诸香忌见火,共为细末,用绿豆粉四两,生姜自然汁煮糊为丸,桐子大。不拘时温汤送下,四五十丸。(《集验》)

又曰∶古人用砭石、 针、刀镰,乃决疮毒之器械也。所谓疮毒之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缓,恐毒势变走。《内经》云∶病在血脉;决之于针石也。岐伯五治论云∶砭针,乃磁石锋芒利快,决毒甚便,乃东方之民,善于此,用于疮、丹瘤,涂生油于赤肿之上,砭之出血。妙在合宜,亦不可过之耳。

薛立斋曰∶若元气虚弱,误服克伐,患处不痛,或肉将死,急温补脾胃,亦有生者,后须纯补之药,庶可收敛。若妄用刀针,刺肉出血,则气无所根据附,气血愈虚,元气愈伤矣。何以生肌收敛乎!

陈实功曰∶凡疮十日以后,自当腐溃为脓,如期不作脓腐,仍然坚硬者,此属阴阳相半之证,疮根必多深固,若不将针当头点入寸许,开窍发泄,使毒瓦斯无门而出,必致内攻也。倘内有脓又便易出,此为开户逐贼之意。如十日外疮虽不腐溃,形尚红活, 热肿痛,此虽脓迟,后必有出,此又不必针之。盖由元气不能充足,或失用补托药,又误用寒凉,或盖覆未暖,多致脓迟。有此证者,宜用补中健脾,大托补药,以得脓为效。又以十五日至二十一日为期,过此外者纵有稀脓,但元气被毒相拒日久,必致耗散,诚难归结也。(《正宗》)

又曰∶如疮半月后,仍不腐溃,不作脓者,毒必内陷,急用铍针品字样,当原顶寸许点开三孔,随疮之深浅,一寸、二寸,皆可入之,入之不痛,再深入不妨,随将药筒预先煮热,对孔窍合之。良久,候温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红而微紫,脓要黄而带鲜,此为血气营运活疮;如拔出瘀血紫黑,色败气秽,稀水无脓者,此为气血内败死疮。

程山龄曰∶凡毒有胀痛紧急,脓已成熟,无暇待灼艾火照者,即宜用刀法开之。

但刀法须在的确脓熟之时,又须要深浅合度,以左手按肿处,先看脓之成否,如按下软而不痛,随手起者,脓已成也;按下硬而痛,或凹陷不起者,脓未成也。已成脓者宜刺,未成脓者宜姑待之。若脾虚气弱者,宜托补之。又须看其脓之深浅,以手指按下软肉深者,其脓必深;软肉浅者,其脓必浅。若脓浅刀深,恐伤好肉;脓深刀浅,恐毒不出而内败,最宜斟酌。更有伏骨之疽,脓腐于内,皮色不变,宜以刀刺入深处,放出瘀脓,或灸开大口放出之,不得姑息因循,俾毒瓦斯越烂越深也。其下刀须利刃,勿令病者见,恐惊彼耳。砭法施于头面及耳之前后,因其漫肿无头,急用此法,以泻其毒。取上细磁锋,用竹箸夹定紧扎,放出锋约半分许,对患处,另以箸敲之,偏刺肿处,俾紫血多出者为善。刺毕以精肉贴片时,再用鸡蛋清调乳香末润之。盖此地不宜成脓,因头内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未便,故砭法断宜早施。(《十法》)

薛立斋曰∶若患于背髀之间,凡人背近脊处,并髀皮里有筋一层,患此处者,外皮虽破,其筋难溃,以致内脓不出,令人胀痛苦楚,气血转虚,变证百出,若待自溃多致不救。必须开之引之,兼以托里,常治此证,以利刀剪之,尚不能去,似此坚物,待其自溃,不反甚乎!此非气血壮实者,未见其能自溃也。

又曰∶疮疡脓成,而及时针之,不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若其脓成,必肿高寸余,疮皮又浓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必肿高二三寸,入针止寸许,况患处肉既已坏,何痛之有,何伤之虑?凡怯弱之人,或患附骨等疽,待脓自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已者,多矣。

又曰∶凡疮既成脓,皮肤不得疏泄,昧者待其自穿,殊不知少壮而充实者,或能自解,若老弱之人,气血枯槁,或兼攻伐太过,不行针刺,脓毒乘虚内攻,穿肠腐膜,鲜不误事。若毒结四肢,砭刺少缓,则腐溃深大,亦难收敛。毒结颊、项、胸、腹紧要之处,不问壮弱,急宜针刺,否则难治。大抵疮疡之证,感有轻重,发有深浅。浅者肿高而软,发于血脉;深者肿下而坚,发于筋骨。然又有发于骨髓者,则皮肉不变,故古人制法,浅宜砭而深宜刺,使瘀血去于毒聚之始,则易消。若脓成之时,气血壮实者自出,怯弱者,不行针刺,鲜有不误。凡疮疡透膜,十无一生,虽以大补药治之,亦不能救,此可为待脓自出之戒也。

《心法》曰∶上古有砭石之制。《内经》有九针之别,制虽不同,而去病之意则一也。其疮疡一科,用针为贵。用针之际,虽云量其溃之浅深,尤当随其肉之浓薄,若皮薄针深,则反伤良肉,益增其溃,肉浓针浅,则脓毒不出,反益其痛,用针者可不慎哉!至于附骨疽、气毒流注及有经久不消,内溃不痛者,宜燔针开之;若治咽喉之患,当用三棱针;若丹瘤及痈毒,四畔 赤,疼痛如灼,宜用砭石去血,以泄其毒,则重者减,轻者消。如洪氏室患腹痈,脓胀闷瞀,以卧针刺出脓即苏。一人患囊痈,脓熟肿胀,小便不利,几殆。急针之,脓水大泄,气通而愈。大抵用针之法,迎而夺之,顺而取之,所谓不治已成治未成,正此意也。今之患者,或畏针而不用,医者又徇患者之意而不针,遂至脓已成而不得溃,或得溃而所伤已深矣。卒之夭亡者,十常八九,亦可悲矣。

张景岳曰∶经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溢,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涩,而卫气沉,是以因天时而调血脉也。故凡遇天寒水冰,或阴气凝滞之时,欲行针刺,则先当温衣覆盖,或以艾叶炒热,或热盐、热衣类先熨其处,务令血脉温和而后刺之,则血泻气行,其病立已。若血寒脉涩,遽尔用针,则邪毒不泻,徒伤良肉,反以益其病也。

薛立斋曰∶凡元气虚弱者,必当补助脾胃,禁用刀针,若妄用之,而去肉去血,使阳随阴散,是速其危也。

孙真人曰∶针灸血出不止,用人屎烧灰,敷上立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疡医大全》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疡医大全》书籍目录
  1. 论刀针砭石法《疡医大全》
  2. 论淡竹《苏沈良方》
  3. 论倒仓法《丹溪心法》
  4.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5. 论倒睫赤烂《原机启微》
  6.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7. 论倒靥便秘及利《冯氏锦囊秘录》
  8. 论丹溪治产后发热用方之法《女科经纶》
  9. 论倒靥复灌复出《冯氏锦囊秘录》
  10. 论丹毒(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11.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外台秘要》
  12. 论带下杂治法《济阴纲目》
  13. 论得之所由《外台秘要》
  14.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济阴纲目》
  15. 论的涵义《思考中医》
  16.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济阴纲目》
  17. 论地骨皮《苏沈良方》
  18.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济阴纲目》
  19. 论地菘《苏沈良方》
  20.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济阴纲目》
  21. 论颠狂(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22.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济阴纲目》
  23. 论点艾火《针灸大全》
  24.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济阴纲目》
  25. 论点穴《痰火点雪》
  26.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济阴纲目》
  27. 论疔疮《外科枢要》
  28.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济阴纲目》
  29. 论疔疮肿《外科精义》
  30. 论带久不止当补卫浓脾《济阴纲目》
  31. 论定神《针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