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与肝为表里,足少阳是其经也。
虚则伤寒,寒则恐畏,头眩不能独卧;实则伤热,热则惊悸,精神不守,卧起不宁。
又,玄水发则其根在于胆,先从头面起,肿至足也。
又,肝欬久不已,则传邪入于胆,呕清苦汁也。
又,胆病则喜太息,口苦,呕清汁[一作宿汁],心中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咽中介介然,数唾。
又,胆胀则舌[一作胁]下痛,口苦,太息也。
邪气客于胆,则梦斗讼,其脉诊,在左手关上浮而得之者,是其部也。胆实热,则精神不守。
又,胆热则多睡,胆冷则无眠。
又,左关上脉阳微者,胆虚也;阳数者,胆实也;阳虚者,胆绝也。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中藏经》
- 论丹溪治产后发热用方之法《女科经纶》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华佗神方》
- 论丹毒(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淡竹《苏沈良方》
- 论带下杂治法《济阴纲目》
- 论刀针砭石法《疡医大全》
- 论带下由劳伤冲任《济阴纲目》
- 论倒仓法《丹溪心法》
- 论带下虚寒宜温补《济阴纲目》
- 论倒睫赤烂《原机启微》
- 论带下五色因风邪入于胞门《济阴纲目》
- 论倒靥便秘及利《冯氏锦囊秘录》
- 论带下痰实宜吐下《济阴纲目》
- 论倒靥复灌复出《冯氏锦囊秘录》
- 论带下属湿热冤结不散《济阴纲目》
- 论得已便令人觉否《外台秘要》
- 论带下湿热药用正治从治之异《济阴纲目》
- 论得之所由《外台秘要》
- 论带下当以壮脾胃升阳气为主《济阴纲目》
- 论的涵义《思考中医》
- 论带久枯涸宜润补《济阴纲目》
- 论地骨皮《苏沈良方》
- 论带久不止当补卫浓脾《济阴纲目》
- 论地菘《苏沈良方》
- 论大医习业《备急千金要方》
- 论颠狂(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
- 论点艾火《针灸大全》
- 论大头伤寒治法《冯氏锦囊秘录》
- 论点穴《痰火点雪》
《中藏经》
- 华佗·东汉
- 简介
- 序
- 卷上
-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 生成论第三
- 阳厥论第四
- 阴厥论第五
- 阴阳否格论第六
- 寒热论第七
- 虚实大要论第八
- 上下不宁论第九
- 脉要论第十
-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 脉病外内证决论第十二
- 生死要论第十三
-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 积聚症瘕杂虫论第十八
- 劳伤论第十九
- 传尸论第二十
-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 卷中
- 论肾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 论痹第三十三
- 论气痹第三十四
- 论血痹第三十五
- 论肉痹第三十六
- 论筋痹第三十七
- 论骨痹第三十八
-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 论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 察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 卷下
- 疗诸病药方六十道
- 附录一·序
- 附录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