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漏
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又曰。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又云。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
夫妇人崩中漏下者。由劳伤血气。冲任之脉虚损故也。冲脉任脉为经脉之海。皆起于胞内。
而手太阳小肠之经也。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经。妇人经脉调适。则月水根据时。若劳伤冲任。气虚不能制其经脉。血非时而下。淋漓而不断。谓之漏下也。故五脏伤损。五脏之色。随脏不同。若五脏皆虚损者。则其色随血下。
诊其脉寸口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其脉为革。妇人即半产而漏下。又云。尺脉急而弦大。风邪中少阴之经。女子漏血下赤。又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脉大紧实数者死也。又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斗。脉急疾者死。迟者生也。又云。尺寸脉虚者漏血。漏血脉浮。不可治也。若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
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尺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胸中气不能固。可灸关元百壮。(在脐下当中三寸是其穴也)
一论女人漏下恶血。月事不调。或暴崩不止。多下水浆之物。皆因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或素有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困倦乏力。气短气急。脾主滋荣周身者也。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也。当除湿去热。抑风气上升。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宜用。
当归(酒洗五分) 黄 (一钱五分) 苍术(米泔浸一钱半) 柴胡(一钱五分) 升麻(一钱)本(一钱) 防风(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 独活(五分) 蔓荆子(七分) 甘草(炙一钱)
上锉。作一剂。水煎。空心温服。少时以早饭压之。可一服而愈。又灸足太阴脾经血海穴二七壮。
此药乃从权之法。因风胜湿。为胃气下陷。而气迫于下。以收其血之暴崩也。往后必须服黄 、人参、当归、炙甘草之类数服以补之。
一治妇人崩漏。多因气所使而下者。
黄 (蜜炙五分) 人参(五分) 白术(去芦一钱) 当归身(酒洗一钱) 川芎(五分) 白芍(酒炒一钱) 熟地黄(一钱) 香附(炒黑一钱) 蒲黄(炒五分) 地榆(五分) 升麻(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服。
一治妇人经水过多。不止者。
樗根皮(七钱半) 白芍(炒一两) 黄芩(炙一两) 龟板(炙一两) 黄柏(炒一两) 香附(童便浸一宿二钱五分)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白汤送下。
一治妇人血崩。气血两虚而兼热者。
当归(酒洗一钱) 川芎(七分) 人参(一钱) 黄 (盐炒一钱) 防风(一钱) 荆芥(一钱)白芍(酒炒八分) 艾叶(酒炒) 真阿胶(炒成珠各一钱) 蒲黄(略炒一钱) 黄连(酒炒钱半)黄芩(酒炒一钱) 白术(去芦酒炒) 地榆(各一钱) 生地黄(姜汁炒一钱半) 山栀子(炒黑一钱) 生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水煎。空心。温服。或姜、枣煎服。
一治妇人血崩。或作肚腹刺痛者。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姜汤调下。
一治血崩。恶血去多。心神恍惚。战栗虚晕者。宜
复元养荣汤
远志肉(五分) 人参(一钱半) 酸枣仁(炒一钱) 黄 (蜜炒一钱) 荆芥(八分) 白芍(酒炒一钱) 当归头(一钱) 地榆(一钱) 白术(去芦一钱) 甘草(三分)
上锉一剂。枣一枚。水煎。温服。如虚极发热。不省人事。口噤。急以醋 其面。又将铁锤烧通红。浸入醋碗内。沸起醋气。熏本妇鼻边。此产后通用法也。
一治妇人经候凝结。黑血成块。左胁有血瘕。水泄不止。食有时不化。后血块暴下。并水泄俱作。是前后二阴。有形血脱。
竭于下既久。经候犹不调。水泄日三四行。食罢烦心。饮食减少。人形瘦弱。血脱益气古圣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发之气。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务也。甘能生血。阳生阴长之理。人生以谷气为宝。故先理胃气为要。
益胃升阳汤
黄 (蜜炒一钱半) 人参(一钱二分) 甘草(炙一钱) 陈皮(炙一钱) 白术(去芦二钱)当归(一钱) 柴胡(五分) 升麻(五分) 神曲(炒一钱) 生黄芩(二分)
上锉一剂。水煎服。腹痛。加白芍三分。中桂少许。如口渴作干。加葛根八分。
一异人传授秘方。治血崩如神。
白毛乌肉雄鸡一只。吊死。水泡。去毛去肠杂不用。将金樱子之根。洗净切片。装入肚内酒煮令熟。去药。将鸡酒任意食之。
一治血崩试验方。云来弟传。
怀生地黄(用砂罐去皮煎水蒸黑六分) 牡丹皮(六分) 石枣(酒蒸去核六分) 淮山药(五分)
条芩(酒炒八分) 蒲黄(炒六分) 阿胶(炒八分) 香附(醋炒六分) 白芍(酒炒八分) 白术(去芦八分) 黄连(姜汁炒八分) 陈皮(五分) 甘草(一分)
上合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不拘时服。
一治妇人五十以上。经脉暴行。内经曰。火主速。不可以冷病治之。如下峻药。即死。
止可用黄连解毒汤。以清其上。加棕灰、莲壳灰以涩其下。然后用四物汤。凉血和经可也。
一方治血崩。用槐花一两。百草霜五钱。为末。每服二钱。烧红秤锤淬酒下。
一方治血虚内热。血不归元而崩。桂心烧为末。每一二钱。米汤饮下。
一方治血崩。枯矾为末。面糊为丸。指顶大。每一丸。好酒下。
一方治血崩。棕烧灰一撮。好酒调。空心一服。立止。
一方治血崩。用精肉四两。百草霜二两。筛过。蘸吃即止。
一方用干驴粪为粗末。入坛内烧烟。令崩妇坐其上。烟熏。久久自止。
一方用鱼腥草锉一剂。水煎服。立止。
一方蚕砂。拣净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温酒下。
一方五灵脂烧黑为末。每一钱。温酒调下。又方。半生半炒。
一方香附米炒黑为末。每服三钱。空心。热酒调服。米饮亦可。
一妇人崩漏。面色黄。或赤。时觉腰间脐下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行先发寒热两胁束痛。此脾胃虚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下迫所致。以益气汤加防风、白芍、炒黄柏。
一女子漏下恶血。月经不调。或暴崩不已。多下水浆之物。或白带脱漏不止。皆因饮食不节。劳倦所伤。或素有心气不足。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卧。困倦乏力。气短气急。脾主滋荣周身者也。脾胃虚而心胞乘之。故漏下月水不调也。况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乎。当除湿去热。抑风气上伸。以胜其湿。又云。火郁则发之。以益气汤去参、术、陈皮。加苍术、本、防风、羌活、蔓荆子。
一妇人经行太过。血气虚耗。胃气不足。故经水妄行。可以十全大补汤加香附。去桂、。
一妇人患崩。过服寒凉之剂。其症益甚。更加肚腹痞闷。饮食不入。发热烦躁。脉洪大而虚。此脾经气血虚而发燥也。急用八珍汤。加炮姜以温补之。缓则不救。不信。乃服止血降火之剂。虚症蜂起。始信予言。缓不及治矣。

- 崩漏《寿世保元》
- 崩漏《医述》
- 崩漏《临证指南医案》
- 崩漏《医学入门》
- 崩漏《张聿青医案》
- 崩漏《续名医类案》
- 崩漏《古今医鉴》
- 崩漏《女科指要》
- 崩漏《顾松园医镜》
- 崩漏《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 崩漏《古今医案按》
- 崩漏《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 崩漏《明医指掌》
- 崩漏《中医词典》
- 崩漏《丹溪心法》
- 崩漏《四圣心源》
- 崩漏《仁术便览》
- 崩漏《医学集成》
- 崩漏《回春录》
- 崩淋门《丹台玉案》
- 崩漏《丹溪手镜》
- 崩淋经漏不止《妇人规》
- 崩漏《丹溪治法心要》
- 崩淋经漏不止《景岳全书》
- 崩漏《妇科玉尺》
- 崩久不止《竹林女科证治》
- 崩漏《脉因证治》
- 崩后下白带《竹林女科证治》
- 崩漏《中医妇科学》
- 崩带《血证论》
- 崩漏《女科指掌》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