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症
阳厥脉滑而沉实。阴厥脉细而沉伏。
气虚则发厥。血虚则发热。厥者。手足冷也。气属阳。阳虚则阴凑之。故发厥也。血属阴。
阴虚则阳凑之。故发热也。气虚发厥者。当用温药。血虚发热者。不宜用凉药。当用温养气血之药以补之。宜养阴。黄 建中汤之类是也。
又有一种病实热者。极而手足厥冷。所谓热深厥亦深。此当用凉药。须以脉别之。此最难辨。
一论阳厥者。是热深则厥深。盖阳极则发厥也。急以六一顺气汤治之。
一论阴厥者。始得之。身冷脉沉。四肢厥逆。足蜷卧。唇口青。或自利不渴。小便色白宜四逆理中汤之类。仍速灸关元百壮鼻尖有汗为度。
一论痰厥者。卒然不省人事喉中有水鸡声者是也。用牙皂、白矾等分研末。吹鼻。即以香油一盏。入姜汁少许灌之。立醒。或烧竹沥、姜汁。灌之亦可。
一论蛔厥者。乃胃寒所致。经曰。蛔者。长虫也。胃中冷。即吐蛔。宜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
一论气厥者。与中风相似。但风中身温。气中身冷。以藿香正气散。加南星、木香、乌药。如有痰。以四七导痰汤主之。
一论暴怒暴死者。名曰气厥。盖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
五磨饮子
建中汤(见汗症) 六一顺气汤(见伤寒) 四逆汤(见中寒) 理中汤(见中寒)
藿香正

- 厥症《寿世保元》
- 厥症《傅青主女科》
- 厥症《证治汇补》
- 厥症《傅青主男科》
- 厥症《石室秘录》
- 厥症《中医名词词典》
- 厥症《古今医彻》
- 厥证先兆及其临床意义《中医疾病预测》
- 厥症论治《类证治裁》
- 厥证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厥症门(七则)《辨证录》
- 厥证诗《医学实在易》
- 蕨《本草纲目》
- 厥证门《医方考》
- 蕨《本草蒙筌》
- 厥证门《古今医统大全》
- 蕨《冯氏锦囊秘录》
- 厥证喉《中医词典》
- 蕨《医学入门》
- 厥证《扁鹊心书》
- 蕨《本经逢原》
- 厥证《中医内科学》
- 蕨《本草从新》
- 厥证《医学实在易》
- 蕨《本草分经》
- 厥证《回春录》
- 蕨〈寒〉《食疗本草》
- 厥证《医学摘粹》
- 蕨菜《饮膳正要》
- 厥证《医学摘粹》
- 蕨菜《药性切用》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