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总论
夫伤寒者。乃大病也。生死反掌之间。要随机应变而治之也。盖伤寒发热恶寒。腰痛脊强。
则知病在太阳经也。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则知病在阳明经也。胸胁痛。耳聋口苦舌干。
往来寒热而呕。则知病在少阳经也。腹满咽干。手足自温。或自利不渴。或腹满时痛。则知病在太阴经也。烦满囊缩。则知病在厥阴经也。引衣蜷卧。恶寒。或舌干口燥。则知病在少阴经也。潮热自汗。谵语发渴。不恶寒。反恶热。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黄斑狂乱。
五六日不大便。则知病在阳明腑也。设若脉症不明。误用麻黄。令人汗多亡阳。误用承气。
令人大便不禁。误用姜附。令人失血发狂。正为寒凉耗其胃气。辛热损其汗液。燥热助其邪热。庸医杀人。莫此为甚。伤寒之邪。实无定体。或入阳经气分。则太阳为首。其脉必浮。
轻手便得。或入阴经血分。则少阴为先。其脉必沉。
重手乃得。浮而有力无力。是知表之虚实。沉而有力无力。是知里之寒热。中而有力无力。
是知表里缓急。脉有浮沉虚实。症乃传变不常。治疗之法。先分表里虚实。寒热标本。先病为本。次病为标。先以治其急者。此为第一义也。问症以知其外。察脉以知其内。全在活法二字。不可拘于日数。但见太阳症在。直攻太阳。但少阴症在。直攻少阴。但见真寒。直攻真寒。但见一二症具。便作主张。不必悉具。当何如处。此为活法。若同而异者明之。似是而非者辨之。在表者汗之散之。在里者下之利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举之。从乎中者和解之。直中阴经者温补之。若解表。不可攻里。日数虽多。但有表症而脉浮者。尚宜发散。此事不明。攻之为逆。经云。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若表症解而里症存者。不可攻表。日数少。但有里热而脉沉实者。急当下之。此事不明。祸如反掌。经云。邪热未除。
复加燥热。如抱薪救火矣。如直中阴经。真寒症也。无热恶寒不渴。宜温补。切忌寒凉。此事不明。杀人甚速。阴症似阳症者温之。阳症似阴症者下之。阳毒者分轻重下之。阴毒者分缓急温之。阳狂者下之。阴厥者温之。湿热发黄者利之下之。血症发黄者清之下之。发斑者清之下之。谵语者下之清之。痞满者消之泻之。结胸者解之下之。太阳症似少阴者温之。少阴症似太阳者汗之。衄血者解之止之。发喘者汗之下之。咳嗽者利之解之。正伤寒者。大汗之。大下之。感冒寒者。微汗之。微下之。劳力感寒者。温之散之。温热病者。微解之。大下之。此经常之大法也。有病一经而用热药寒药之不同。如少阴症有用白虎汤、四逆散之寒药者。少阴症有用四逆汤、真武汤之热药者。庸俗狐疑。讵能措手哉。呜呼。能察其伤寒之症名。而得其伤寒之方脉。如此亲切。乃为良医。是知寒药治少阴。乃传经里热也。热药治少阴。乃直中真寒也。辨脉定经。识症用药。真知其为表也而汗之。真知其为里热而下之。
真知其为直中阴经而温之。如此而汗。如此而下。又如彼而温。麻黄承气。投之不瘥。姜附理中。用之必当。病奚逃乎。然必须分轻重缓急。老少虚实。久病新发。妇人胎产。室女经水。大凡有临产而伤寒者。与男子伤寒治法不同。若无胎产。治亦相同。妇人室女。经水适来适断。寒热似疟者。即是热入血室。但当和解表里。久病者过经不解。坏症也。新发者始病也。老者血气衰。少者血气壮。缓者病之轻也。急者病之重也。寒药热服。热药凉服。中和之剂。温而服之。战汗分四症。要知邪正盛衰。类伤寒四症。照常例而治之也。学人宜究心焉。

- 伤寒总论《寿世保元》
- 伤寒总括五法《幼幼集成》
- 伤寒总论《症因脉治》
- 伤寒总诀治法《伤寒捷诀》
- 伤寒总论《伤寒六书》
- 伤寒自解证《伤寒九十论》
- 伤寒总名《景岳全书》
- 伤寒自汗《幼幼新书》
- 伤寒总说《思考中医》
- 伤寒自汗《冯氏锦囊秘录》
- 伤寒足痛《奇效简便良方》
- 伤寒注论《温病条辨》
- 伤寒卒病论集《伤寒论》
- 伤寒主治四字论《医学心悟》
- 伤积《中医词典》
- 伤寒诸症《奇效简便良方》
- 伤积《活幼心书》
- 伤寒诸证所属(伤寒补遗)《古今医统大全》
- 伤积《活幼心书》
- 伤寒诸方《寿世保元》
- 伤积《幼科折衷》
- 伤寒重病多是下焦伏寒《伤寒补例》
- 伤津《中医名词词典》
- 伤寒中热里热诗《医学实在易》
- 伤津《中医词典》
- 伤寒中寒秘方《华佗神方》
- 伤筋《中医词典》
- 伤寒中风秘方《华佗神方》
- 伤筋方三首《外台秘要》
- 伤寒中风方九首《外台秘要》
- 伤筋概论《中医伤科按摩学》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