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疮
夫痘疮者。乃胎毒之所致也。婴儿在胎之时。感其秽毒之气。藏于脏腑之中。发时有远近之不同耳。若值寒暄不常之候。痘疹由是而发。因其所受浅深。而为稀调焉。大抵始发之时。
有因外感风寒而得者。有因内伤饮食而得者。有因时气传染而得者。有因跌扑惊恐而得者。
大凡初起。未见红点。与伤寒相类。发热烦躁。脸赤唇红。身痛头疼。乍寒乍热。喷嚏呵欠喘嗽痰涎等症。身热未明。疑似之间。急须表散。可服败毒散。以微发其汗。则胎毒随汗而解。而痘疹亦随发而出矣。痘苗一见之际。则禁表药。恐发得表虚故也。惟视痘之稀稠。
稀者轻。不须用药。而稠者重。宜以九味神功散以化其毒。痘自出至齐。宜此加减用之。
除诸病。毒已解尽。又看痘之起胀如何。如痘不起胀。此元气虚也。宜保元汤主之。而痘必起胀。又看痘之贯脓如何。如痘不贯脓。此气血虚也。宜内托散。加人乳好酒。此贯脓之巧法也。贯脓已满。又看收靥如何。若当靥不靥。灰陷黑陷。呕吐白沫。为表虚。宜木香散治之。若当靥不靥。寒战切牙。痒塌泄泻。为里虚。宜异功散治之。有过服热药。以致热毒猖狂。血气弥盛。痘烂不靥者。宜小柴胡汤。猪尾膏解之。收靥已毕。又看痘后有无余毒。
若余毒盛。必因过服附子。热毒失解。聚而不散。以致浑身手足赤肿。成痈毒也。宜消毒饮、五福化毒丹治之。又有毒攻。发为诸病。宜随症而疗之。大凡痘疮七日以前为里实。不可投温燥之药。能助毒也。八日以后为里虚。不可投寒凉之剂。能伐生气也。但世俗不分寒热但见痘出不快。举手悉用陈氏治虚寒热药。殊不知痘疮属燥热者多。急以丹溪凉血解毒治之。若概投热剂。岂无死者。今不知致病之因。又不求立方之意。仓卒之际。据症检方。漫尔一试。设有不应。并其书而废之。不思之甚也。余观陈氏。其意大率归重于太阴一经。
盖以手太阴为肺。主皮毛。足太阴为脾。主肌肉。肺金恶寒。而易于外感。脾土恶湿。而无物不受。观其用丁香、姜、桂。所以治肺之寒。用术、附、半夏。所以治脾之湿。使肺果有寒脾果有湿。而兼有虚也。量而与之。中病则已。何伤之有。今徒见疮之出迟者。身热者。
泄利者。惊悸者。气急者。渴思饮水者。不问寒热虚实。率投木香散、异功散。间有偶中。
随有功效。设或误投。祸不旋踵。何者。古人用药制方。有向道。有监制。有反佐。有因用陈氏之方。其时必痘疮而挟寒者。其用燥热补之。故其宜也。今未挟寒。而用一偏之方宁不过于热乎。余尝会诸家之粹。求其意而用之。实未敢据其成方也。若痘疮虚寒淡白色。
痒塌属虚寒。宜用之。若发热壮盛。齐涌红紫色。燥痒。此属热毒。宜凉血。自陈氏方盛行后。属虚寒者率得生。属热毒者愁不救。痘是胎毒。古人治法。只解毒。然气血虚。则又送毒瓦斯不出及不能成就。故陈氏之法既行。而解毒之旨遂隐。只顾救其虚寒之痘。而不能治其燥热之疮也。余思治法。陈氏与丹溪寒热兼用。俱不可废如痘疮陷顶。灰白色。寒战闷乱。腹胀泄泻者。属虚寒。只用异功等方治之。如热甚红紫。燥痒。属热毒者。急宜用凉血之药。消毒等散。相兼而用之。岂有不中其病耶。余谓痘疹。乃小儿之酷疾。生死反掌。古人论之不一。
有见于寒者。有见于热者。习者不可执一而误赤子之生。何也。盖痘疹乃胎毒所致。初生小儿。失于拭去口中秽毒者。一误也。及长。失于未用预解胎毒免痘之方者。二误也。初起发热有当汗而不汗者。三误也。将出之际。有不当汗而汗者。四误也。既出之后。有毒盛当解而不解者。五误也。起胀贯脓之时。有当补虚而不补虚者。六误也。有首尾症平。不当下而下者。七误也。有首尾实热。当下而不下者。八误也。有首尾虚寒。当温补而不温补者。九误也。有过服热药。致痘疮后余毒。当解毒而不解毒者。十误也。凡此十误。当预慎之。务加通变。故曰。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又曰。化而裁之。神而明之。若斯治者。庶免小儿夭枉之祸耶。

- 痘疮《寿世保元》
- 痘喘症《保婴撮要》
- 痘疮《万病回春》
- 痘喘《医学纲目》
- 痘疮《幼幼集成》
- 痘初发免险症《奇效简便良方》
- 痘疮《明医指掌》
- 痘出约日法《冯氏锦囊秘录》
- 痘疮《丹溪心法》
- 痘出遇产《痘疹心法要诀》
- 痘疮《医宗己任编》
- 痘出遇产《医宗金鉴》
- 痘疮《明目至宝》
- 痘出稀疏,但呕吐不止,药不能入者《奇效简便良方》
- 痘疮《金匮钩玄》
- 痘出五脏形证《痘疹心法要诀》
- 痘疮出迟属各经所主《保婴撮要》
- 痘出五藏形证《医宗金鉴》
- 痘疮大便不通之症《保婴撮要》
- 痘出同时论《吴医汇讲》
- 痘疮倒靥《奇效简便良方》
- 痘出太密《医学纲目》
- 痘疮倒靥门主论《疡医大全》
- 痘出不起《奇效简便良方》
- 痘疮发泡门主论《疡医大全》
- 痘出不快《医学纲目》
- 痘疮发热《中医词典》
- 痘出不快《中医词典》
- 痘疮发热属阴属阳之异《保婴撮要》
- 痘稠密《保婴撮要》
- 痘疮疳蚀脓水不绝《奇效简便良方》
《寿世保元》
- 作者:龚廷贤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年—1644年
- 卷一
- 医说
- 五脏六腑脉病虚实
- 五脏补泻主治例
- 十二经络
- 奇经八脉
- 诊脉
- 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 内因脉
- 外因脉
- 不内不外因脉
- 定死脉形候歌
- 脉辨生死
- 诊杂病生死脉歌
- 诊暴病歌
- 诸脉宜忌生死
- 扁鹊华佗察声色秘诀
- 诊五脏六腑气绝症候
- 脏腑论
- 血气论
- 脾胃论
- 五运六气论
- 五运主病
- 亢则害承乃制体用说
- 医论
- 卷一本草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儿科总论
- 急惊
- 慢惊
- 慢脾
- 诸疳
- 积癖
- 热症
- 感冒
- 脾胃
- 伤食
- 吐泻
- 痢疾
- 疟疾
- 痰喘
- 咳嗽
- 发痧
- 通治
- 变蒸论
- 初生杂症论
- 胎热
- 胎寒
- 胎肥
- 胎怯
- 胎黄
- 胎惊
- 锁肚
- 不乳
- 撮口
- 噤风
- 脐风
- 客忤
- 不尿
- 夜啼
- 中恶
- 天吊
- 鹅口
- 口疮
- 重舌
- 木舌
- 弄舌
- 牙疳
- 吃泥土
- 丹毒、赤游
- 喉痹、乳蛾
- 眼疾
- 耳疾
- 鼻疮
- 头疮
- 脐疮
- 虫痛
- 尾骨痛
- 阴肿疝气
- 盘肠气痛
- 脱肛
- 遗尿
- 尿浊
- 便血
- 下淋
- 吐血、衄血
- 大小便闭
- 水肿
- 黄胆
- 汗症
- 解颅
- 鹤节
- 行迟
- 语迟
- 齿迟
- 诸迟
- 龟胸
- 龟背
- 滞颐
- 囟陷
- 囟填
- 手拳
- 脚拳
- 痘疮
- 疹
- 卷九·外科诸症
- 卷十